无知者也很可贵,可能性就是艺术——陈丹青《艺术的深浅》座谈观后感

2023-11-13 05:30

1个回答
2020年年底,《局部》的特集《线条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画巡礼》在理想家线下沙龙放映,之后,陈丹青与“看理想”的热心观众们进行了题为《艺术的深浅》的座谈,让我对“无知”与“有知”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

1.资源匮乏不重要,重要的是想不想知道

“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灵光”,这句梁文道的音频节目“八分”的开场白,我特别喜欢。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人都害怕落后,都想变得有知识,或者显得有知识,羞于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知识就是力量,是获得工作的通行证、是出人头地的保证、是改变世界的砝码。但是,梁文道对于知识的定义却恰恰道出了真相——点亮世界的灵光,不那么功利的对待知识,知识便会照亮我们的周围。知识只求八分饱,也是“看理想”的态度吧,保留一些“无知”的部分,带着纯然的好奇心和兴趣去探索那部分无知,用“点亮世界灵光”的态度去拓展已知、探索未知,不为已知而沾沾自喜,也不为未知而紧张焦虑。

所以,也才有了《局部》这样的节目,有了《线条的盛宴》这样记录、讲述北朝墓穴壁画的片子,有了陈丹青老师和他家的对谈,有了“艺术的深浅”为主题的讲座。

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成长之路,在那个知识和讯息远不及现在,以及文化艺术被封闭起来的特殊年代里,跟着中学的美术老师到全国各地画的100多幅毛主席像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那时的一代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资讯,看不到那么多的展览,但是毫不影响他们喜欢艺术、追求艺术,毫不影响他们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有限的资源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脚步。

反观我们现在,拥有的信息和可以获取的知识前所未有的多,资源前所未有地丰富,获取的方式前所未有的便捷。有那么多的书、有那么多的影片、有那么多的课程讲座、有那么多的展览。但是,也可能是获取知识太过方便和容易了,对于知识的珍惜就远不及过去的人们。就像一位观众在提问时说得一样:有限的、枯竭的资源才能掘到泉水。

因为书可以非常便捷地买到,不用急着还掉,所以买来后也不会马上去看,一堆书一躺就是几年;因为课程可以很容易得到,而且可以永久回看,所以就不会挤出时间听课学习。太容易获得,反而不会珍惜。

而当资源不够时,反而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去创造条件、时间去拥有、去得到、去记住、去放在心里。

2.不要害怕无知,也永远不要设限

在讲座一开始,陈丹青老师就讲到,《局部》是拍给大众看的,因为他发现,很多人在艺术面前都显得非常自卑。认为自己是艺术的门外汉,所以似乎就不能进入艺术、谈论艺术,甚至做出艺术。而丹青老师很想打破这样的认知。他不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艺术知识有多么了不起。在回答观众提问时,对于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他也非常坦诚地说:“我不知道。”对于自己关于艺术的一些想不出答案的问题,也会十分真诚地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能帮助他解答。

这大概就是《局部》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吧。诚实地面对知道与不知道,真诚地和大家分享他对于艺术的看法,对于过去那些艺术作品的认识,不是高高在上,没有居高临下,而是把长年以来被所谓权威、专业竖起来的隔绝在普罗大众和艺术之间的“一个高不可测的门墙”给打掉。

当一位观众问丹青老师,艺术是不是就得用作品说话?丹青老师引用了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杜尚的一句话来回答。杜尚说:我最重视的是呼吸。

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最重视的不是作品,而是呼吸。这也许出乎我们的意料。但也恰恰说明了,长久以来,我们给自己、给艺术、给世界上的很多很多东西都设定了标签和限制,设定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艺术,就应该是怎样怎样的,好的画应该是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好的音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所以,陈丹青老师说:艺术看不看作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就在生活中。

既然是在生活中、在呼吸中,那就不可能永远是满的状态。必定要有一些留白和空间,留给未知,并要将过去的所谓的一些已知消除一些、颠覆一些,这样才能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向前,才能有新的生命力出现。就好像呼吸,我们不可能吸了一口气,吸到很满很满,并且屏住不呼,必定要呼出一部分来,让新的空气进到我们的身体里来。

当我们总是想要追求有知,对无知充满焦虑,我们就不能带着赤子之心、赤子之眼与看待和欣赏这个世界。当我们给知识、艺术设定了种种限制,又怎么能在获取知识、探索艺术的道路上获得纯然的快乐,更不用说创造出无与伦比、感动人心的作品了。

怪不得陈丹青老师会困惑:艺术到底是要有知好,还是无知好,艺术到底是要开很多眼界好,还是不怎么开眼界也好?会疑惑:为什么古代的艺术家论知识、论学问,我们远远超过他们,但是他们做的事情,今天人就休想超越?

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不知道。要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3.没有绝对真理,见识来自各种偏见的总和

在回答一位观众的提问时,丹青老师提醒大家,人性使然,我们很容易被桎梏在现成、已有、权威的答案里走不出来,但是,不要太快的寻找结论、寻找答案,不要太快相信一个已知的答案。

即使是非常权威的人士,他提供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偏见,可能是一种珍贵的偏见。我们可以去看各种各样的意见,在种种偏见之中,我们会形成一种见识,但这种见识取决于与我们当下的状态、心情、年龄有关。所以,哪有绝对的真理。

陈丹青老师也是在看了很多、学了很多之后,发现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才不会在看到一个事件之后匆匆忙忙给出结论,才不会被权威和专家唬住并放弃了自己思考的权利,才不会被拿着所谓“专家”的幌子人给蒙骗,才不会在靠近艺术时因为高墙的阻挡而退缩,才不会在得到一点知识和成绩之后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才不会把荣耀当炫耀,才不会把过去当永恒。

世界是发展的、进步的,只有带着无知之谦、赤子之心,珍惜有知的幸福、享受无知的快乐,拥有更广阔的的天地和无限的可能性。

无戒学堂日更第38天
相关问答
浅谈艺术与生活
1个回答2024-05-27 23:57
  首先是艺术这种生活方式与其他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亦即技艺生活与理论(哲学)生活和实践(政治)生活的关系。古代世界一直将技艺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要么认为技艺与理念相隔而不如理论能直接观看真理,要么...
全文
浅谈艺术与生活
1个回答2024-02-20 02:19
不谈先有艺术还是先有艺术家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 艺术,个人认为是通过个体审美的层层递进来提高欣赏和掌握生活的——美的规律与运用。艺术是感性的、浪漫的,是可以与生活相结合,也可以独立...
全文
谁能帮我谈谈"民间艺术也现代艺术的关系"
1个回答2022-10-05 07:20
美丽越剧!!!
浅谈摄影技术与艺术
3个回答2022-08-10 03:50
艺术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感觉和启示的东西,婀娜的人体和延伸的海岸线会给人一种诱人而伸展的想象空间,要想得到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借用摄影中布光和构图的技巧(技术)加以完美展现. 艺术是人们艺术细胞升华的产物,...
全文
浅谈艺术与生活
1个回答2022-07-22 00:40
可以到谷歌上去搜索 应该会有你想要的
浅谈怎样培养幼儿的艺术性
1个回答2024-02-11 04:16
营造艺术活动环境。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也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而,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在进行教室内外的装饰、墙壁的美化时,一定要做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全文
谈话的艺术? 来看看
1个回答2024-03-15 21:22
看看卡耐基的书吧 一般说来 多见陌生人 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艺术观后感
1个回答2024-01-29 19:02
艺术观后感 我左手捧着粉红色的艺术节邀请函,右手握着给表演同学们加油鼓劲儿的荧光棒,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执信中学的大门。 当我随着人群走进执信中学的礼堂时,我看到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的同学们。他...
全文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何谓艺术?艺术谓何?所谓艺?所谓术?艺艺术术,术术艺艺…怎么也理不清…
2个回答2022-08-17 17:32
对于钟表师来说,修理钟表是艺术;对于画家来说,绘画是艺术;对于穷人来说,钱是艺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青春是艺术;对于人来说,生命是艺术,我认为艺术应该是指你所追求的却又无法完全得到的东西,这是我的见解...
全文
浅谈歌曲艺术的演唱风格及艺术处理
1个回答2022-06-30 03:10
看了很多分进来的。 呵呵,我不是高手。我路过的,分留给后面的高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