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2023-11-27 13:02

1个回答
阿黛尔·法伯,纽约大学教育学硕士,曾在纽约市高中任教8年,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伊莱恩·玛兹丽施,专业画家和作曲家,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两位作者均师从于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并已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被美国《儿童》杂志评为“家庭教育年度最佳图书”,中文版于2008年首次出版。这本书和作者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以及《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共同构成《如何说》系列亲子教育丛书,目前在全球的总销量超过700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家教书系,改变了无数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在这本只有10万字的小书中,作者通过构建丰富的对话场景,并辅以有趣的卡通漫画,轻松地解决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无怪乎读者们称其为亲子沟通的“圣经”、家长和老师的必备之书。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书中提出,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感受,才能排除干扰,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我们可以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给孩子提示,或者采用游戏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掌握了这些技巧,孩子就会积极地与家长合作。除此以外,家长和老师还应该注意,表扬孩子时不要贬损,批评孩子时不要伤害。

面对快要步入小学的孩子,我一直觉得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路越来越难走,孩子就喜欢和你唱反调,你说抓紧时间看书,他偏要磨磨蹭蹭不翻书;你说快点去休息,他总是在玩一会;学习了今天这一课,知道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很重要,不能用命令式的指挥,而是需要一些角色扮演,深入了解孩子思想,搞清楚他不愿意,不喜欢的根本原因,然后用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发地兴趣。

这确实是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希望我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书中提出,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感受,才能排除干扰,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我们可以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给孩子提示,或者采用游戏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掌握了这些技巧,孩子就会积极地与家长合作。除此以外,家长和老师还应该注意,表扬孩子时不要贬损,批评孩子时不要伤害。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重点内容:1:)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最常见的是孩子对学习感到无聊和想偷懒,家长协助区分出:需要做的和想要做的清单,并通过和孩子商量,分出先后顺序,注意表达的方式和界限,那就是不能伤害到别人。2:)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给孩子提示以及采用游戏的方式化解矛盾。当然了,这些技巧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要灵活运用

3:)表扬和批评孩子的方法。在描述好的方面时,不妨带着赞许的神情和评论细节;而在指出不好的方面时,应该尽量不带感情色彩地去描述事实。

平常辅导孩子学习,总认为还小,不用太较真较劲,对情绪忽略多,方法要用起来。一年级了,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是主要任务了,和孩子一起练习、记录、修正。

概要:

1. 要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动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孩子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而不是被家长和老师推着不情不愿地往前走。

2. 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是无法消除的。你可以通过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的感受等方法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从而帮助孩子排除学习以外的干扰因素。我们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但也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界限,那就是不能伤害到别人。

3. 吸引孩子合作的一些技巧。我们来总结一下: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给孩子提示(单词、动作、便条等)以及采用游戏的方式(机器人、公主、警察等)化解矛盾。

4.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方法。

我们知道夸张的表扬和挑剔的批评同样没有效果,客观地赞许孩子的努力、描述没有做好的地方,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思:

接纳孩子的情绪方面做得很不好,得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孩子确实喜欢游戏的方式,家里经常用机器人语言和小猫咪暗语。以后我要用心对待。

目标: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错误方法:培优挤掉游戏,惩罚,

正确方法: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

三个重点内容: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方法

情绪处理:准确表达对方的感受(理解),共情同感理解对方。

(内置信念:允许对方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但不能用语言伤害别人,更不能用行动伤害自己和他人。)

吸引合作: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简单提示状态(有趣轻松科幻游戏),不指责个体。

(内置信念:尊重个性,肯定优点。接纳不足,创造亮点)

表扬批评:表扬:热情描述行为和努力的过程。

          批评:先描述成绩优点,再客观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内置模式:肯定欣赏对方整体,关注对方的独特)

 感觉:书在处理问题场面提供了很实用的技巧,让沟通能平和进行下去。能解决大部分家校问题。

但在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上,并没有太多切实可行的术。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校园关系毋庸置疑可以带来动力。但,对于内在动力严重缺乏的孩子,这样的药收效胜微。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一、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试着去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不是随意地进行批评或给出忠告。情绪和行为之间划定一条明显的界限。

二、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

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给孩子提示以及采用游戏的方式化解矛盾。不要指责和贴标签。

提示方法:用简单词语或手势、陈述性提示、用便条传递信息

三、表扬和批评孩子的方法。

多使用描述性语言,客观地赞许孩子的努力、描述没有做好的地方,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很多大人之间的沟通就不能很好做到对事件客观简单的描述,对亲人或朋友说话就会带有情绪,进而把怨气带入对孩子的沟通中。对人对己都易贴标签,往往当下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宣泄怒气。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是无法消除的。所以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这本书教的都是可行的好办法。

一、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试着理解并且接纳,孩子受到鼓舞,会努力做好手中的事。

不要急着给他贴标签,要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但是情绪和行动之间要划定界限,可以表达不满和愤怒,但是没有权利伤害别人

二、吸引孩子可做的技巧

描述问题,表达感受,提示(对丢三落四的孩子可以用词语或者手势提示;用陈述性语句提示;用便条提示;用游戏的方式提示)。

运用这些技巧,尊重孩子的个性,肯定孩子的优点,接纳孩子的不足,帮助他们在平凡生活中创造不平衡的亮点。

三、表扬和批评孩子的方法

表扬: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孩子在行为、努力程度和过程进行肯定。

批评:可以从孩子的优点或者成绩开始描述,再指出改进的地方。要言之有物,要客观。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的关注点就在缺点上。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不像其他教育类的书只有空洞的说教和理论的指导。在这本书中,作者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真实案例和在教育中获得的经验。通过各种提问,漫画和故事的方式让家长能够设身处地在情景中教导如何与孩子沟通。

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简单的感叹词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当父母说出孩子的感受时会让孩子心理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第二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父母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那么当父母处于负面情绪时,如何让孩子和我们合作。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当人们不断指出你做错的时候,你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你该做的。如果只向你描述问题,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大人描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使用描述的语言好处在于避免的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描述技巧的最好运用就是在孩子感到确实需要让他去做的时候。

提示。

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当我们给孩子们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提示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在后面去掉那些攻击性的字眼。我们愿意给孩子提示是因为孩子能体会到我们对他的信任。要注意避免提示孩子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否则他会觉得要么你认为他太傻,要么你就是故意挖苦他。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多说不如少说。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表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注意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他会把自己的名字和拒绝联系起来。

说出你的感受。

孩子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别人。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更容易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家长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能力接受我们向他说出自己的感受。

写便条。

有的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不管孩子认不认字,孩子都期望收到便条。这给他们一种仪式感。

我们使用这些技巧并不是想用一套技能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第三章 代替惩罚的方法

当家长对孩子说做"对"的事情的时候,好像并不管用,孩子不当回事儿,甚至反抗。这时候,很多家长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但是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家长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请孩子帮忙。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到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表明你的期望。

提供选择。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采取行动。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五个步骤解决孩子屡教不改的问题:

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第四章 鼓励孩子自立

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与我们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等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自己独当一面。我们希望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人,与我们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梦想的个体。

如何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主要是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当一个人处于依赖别人的经历,随之而来的除了有点感谢以外,更多的感觉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感,怨恨,挫败和生气。一方面,我们的孩子的确需要我们,因为他们年轻,没有经验,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告诉他们怎么做。另一方面,他们的依赖又导致对我们的敌意。

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选择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做决定的机会,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做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就会变得困难。

尊重孩子的努力。

等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

不问太多问题。

问太多问题会让人感觉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们想说的时候自然会和你说。

别急着告诉答案
相关问答
林肯 电影中,林肯讲的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0 04:41
肖像的故事:南方人更亲英,并且英国的态度开始时是支持南方的。林肯说英国人会被华盛顿吓得尿裤子,是说联邦军队(华盛顿的正统传承者)会击败南方叛军。 女人杀死丈夫的故事:前情:林肯的内阁说林肯想要通过...
全文
不肯说话不肯梳头发
1个回答2024-03-06 08:22
指导意见:你好!请问她这样有多久了呢?有受到什么刺激吗?考虑精神心理异常,建议尽快精神心理科诊治!
小孩子早上不肯起床,不肯上学
1个回答2024-02-01 22:32
澄清问题:1、如果平时肯起床,只有上学时不肯起床,那问题在于上学。上学对她有恐怕和内心有抗拒感。2、如果任何时候都不肯起床。则起床本身让她讨厌,不是因为上学想躲避。 建议:通过玩儿童游戏的方式,...
全文
林肯之死与肯尼迪之死有哪些相同点
1个回答2023-09-11 13:15
都是被刺杀的
肯肯勤勤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15 04:55
肯肯勤勤是不是成语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勤勤恳恳是成语,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近义词〗任劳任怨...
全文
小孩子早上不肯起床,不肯上学
1个回答2024-02-11 01:44
澄清问题:1、如果平时肯起床,只有上学时不肯起床,那问题在于上学。上学对她有恐怕和内心有抗拒感。2、如果任何时候都不肯起床。则起床本身让她讨厌,不是因为上学想躲避。 建议:通过玩儿童游戏的方式,了解孩...
全文
肯定自己,是什么意思? 详解,肯定自己和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2024-06-09 12:40
肯定自己,就是自信,就是不会怀疑自己,而相信自己通常是鼓励,而这种情况通常是这个人并无自信,也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
林肯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00:03
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
全文
孩子2岁多了,就是不肯学说话,怎么办?
1个回答2024-01-26 05:11
你好,据你所述的情况,宝宝语言发育落后,根据宝宝的情况,有必要给宝宝行智力方面的检查,同时注意多和宝宝沟通交流,经常和宝宝说话、讲故事,虽然当时看不出什么成效,但有一天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注意排...
全文
林肯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0:57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