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12-02 12:51

1个回答
译文: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然为此悲伤,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一会又停下来想想,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小海中(这几句应该很白话了,见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的学说和《庄子》),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叶浮在水上,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茫然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渡过.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了,见到同类,哭着说:“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哪知道一小会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和客人和少许酒微醉,随笔写下这篇文章.
赏析:从黄州到惠州再到海南岛的儋州,苏轼被朝廷贬谪到了天涯海角.他的心情也低落到了极点.环视海天一色,浩淼无际,一种孤独、漂泊之感油然而生.他不禁凄然自问:“何时才能够离开这座小岛啊?” 但苏轼是何等达观、超脱、智慧之人.转念之间,他便跳出了自身,跳出了海南岛,甚至跳出了地球.他在九天之上俯瞰小小寰球,原来这天地、九州、中国不都在海水的包围之中吗?每个人不都是生活在岛上吗?既然这样,我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不仅如此,苏轼还讲了一个精彩的寓言故事,既讲给自己听,也讲给他人听.一盆水倒在地上,飘浮起一片草叶,草叶上正好爬着一只蚂蚁.蚂蚁以为身陷汪洋大海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少顷,水干了,蚂蚁径直爬了出去,见到同伴,哭泣着说:“差点不能与你相见了.”从这个寓言故事中,苏轼悟出转折和出路往往就在俯仰之间.苏轼就是这样自嘲自解,自我安慰,淡定地面对逆境和痛苦,心境渐趋平静与澄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像苏轼那样善于调适,善于解脱.有时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便能顿觉天地宽广,便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是与《试笔自书》同一种态度与境界啊.
相关问答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为什么要赏月
1个回答2024-02-29 01:07
作者在文中首句已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文中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1个回答2023-03-30 16:2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
全文
求《记承天寺夜游》中一句的赏析
4个回答2022-09-15 07:31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赏析
3个回答2022-09-09 10:18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 原文: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寻”的赏析
1个回答2023-04-23 06:40
1.它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揣想:面对如此好天良夜,张怀名一定不会蒙头大睡把?他大概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在庭中玩月还是出门步月呢,故需要寻他一寻 2.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英文翻译
1个回答2023-10-22 13:40
泉州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的原文 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1个回答2022-07-31 07:25
书里有,自己找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1个回答2022-09-29 05:27
e……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讲了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05 20:3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个回答2024-03-13 05:5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