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意思和故事简介

2023-12-07 17:42

1个回答

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阅读《易经》次数之多,已经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翻断了三次。故事简介如下:

这个故事源于《史记·孔子世家》。据说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每天都要读,反反复复地读。他的弟子们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频繁地读这本书。孔子回答说:《易经》是一本非常深奥的书,我越是读它,就越觉得它深奥,就像是一座高山,每天都在我眼前展现出新的景色。

孔子不仅读《易经》,他还不断地思考它的意义和内涵。他经常说:读《易经》,我四十年的精力都在其中了。这句话也暗示了他对《易经》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既是对孔子勤奋学习的肯定,也是对学问和知识的尊重。它鼓励我们要像孔子那样,对自己的学问和知识不断追求、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

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知识,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去筛选、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不断前进,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韦编三绝造句:

1、他对学习的执着和坚持,韦编三绝,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这位老先生对学问的追求可谓韦编三绝,值得我们年轻人尊敬。

3、他的勤奋和毅力让我们感叹不已,真正做到了韦编三绝。

4、他的学识渊博,韦编三绝,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他虽然年纪大了,但对新知识的学习却能做到韦编三绝,真是让人佩服。

6、这位教授的学识和韦编三绝的精神,让年轻一代望尘莫及。

7、他的韦编三绝精神,使他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8、他对历史的研究可谓韦编三绝,对每一个事件都深入了解。

9、他的学习态度让人敬佩,韦编三绝,从不怕辛苦。

10、他的韦编三绝精神,使他在文学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关问答
韦编三绝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19 08:34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
全文
韦编三绝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08:17
典 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
全文
韦编三绝的故事讲的谁
1个回答2024-01-21 00:51
孔子。原文:“韦编三绝”第二段,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将《周易》读了许多遍,反反复复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
韦编三绝是什么典故?
1个回答2024-01-19 02:38
  韦编三绝   【读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史记·...
全文
成语韦编三绝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0 13:12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故事: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
全文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
1个回答2024-01-20 16:42
韦编三绝的意思: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韦编:用熟牛皮编织成绳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典故: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在年少的时候非常勤奋好学,而且非常...
全文
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2:37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全文
韦编三绝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9:42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褒义 出 处 西汉·司...
全文
韦编三绝与哪本书有关
1个回答2024-01-24 11:36
韦编三绝与《易》有关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韦编三绝故事的心得体会
1个回答2024-02-23 06:42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说:“我离开了几年,如果是这样,我在”易“是彬彬矣。”解读:“魏”熟皮; “卫造”是指用牛皮绳连接起来的竹编织的书。 “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