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论语品慧-2.03德治与法治、有耻与无耻

2023-12-18 21:09

1个回答
道:同“导”,参看前面道千乘之国时解释。之:指后面的“民”。政:政令,行政手段。道之以政:倒装句,应是“以政导民”,意思是以行政手段管理民众。

齐:准绳可以对齐,这里引申为统一衡量、约束。刑:刑罚。以刑罚手段约束民众。

民:民众。免:避免。无耻:不感到良心上的耻辱,即没有耻辱心。

这段话的意思是:

格:《礼记·缁衣》中有两段,其一“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其二“言有物而行有格”。郑玄从第一个“有格心”解释,认为“格心”与“遁心”相对,既然“遁”是远离,那么“格”就应该是亲近的意思,杨伯峻、李泽厚遵从郑玄的观点;何晏在《论语注疏》中取第二个“有格”,解释为“正”,即行为归于正派;在后来的宋儒不在以《礼记》为参考,而解释为“至”,即“达到”的意思,张居正、钱穆遵从宋儒的观点。

我认为,孔子本段话重点是“有耻和无耻”,而孔子并非反对行政和刑罚,再者“有格心”和“有遁心”,文中并没有表明孔子对这个是持相反的观念,《礼记》中的讲法是不要暴政,这点司马迁在《酷吏列传》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延伸。人民的耻辱之心也并不是一下就丢掉的,德治与法治,自古就是两种同时运用在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给出大家的道德低点,这个点是比法律的高点要高,如果每个人都按照美德要求去自己,那么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和谐美妙的关系;另一方面给出了大家的行为底线,如果有人损害了他人利益,超越了本分,那么还有刑罚让他重新“找齐”,以保证民众的基本利益。

所以我以为何晏的解释是对的,格就是行为的“正”,引申为守规矩。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为了解释这句话:

治理国家,其实就是管理人的过程;同样,管理企业、管理团队也都是管理人的过程。 在初创阶段,可以依靠共同的道德来维持,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员更迭,就需要其他诸如法律、行政手段来管理团队。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一旦某些方面脱离了道德、礼仪的约束,再想回归道德、礼仪,除非重新洗牌,否则基本不可能。下面举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一个幼儿园,学校每天下午5点放学,每天总有那么三五个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迟到,导致学校的老师不能准时下班,因为只要有一个学生没被家长接走,老师就不能离开。后来学校领导想既然不能准时下班,不如定个制度,凡事迟到的家长一律罚钱,这样家长就不会迟到了。结果事与愿违,本来每天有三五个迟到的,现在每天不但没有杜绝,反而增加到十几个,而且老师下班的时间更加推后了。后来分析原因,之前的政策,家长迟到后还背负了很大的道德压力,尽管请假不容易,也得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到来以后还总觉得对不起老师,现在既然罚钱,家长迟到就没有道德上的压力,大不了给点钱,这就是“无耻辱之心”了。学校再想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基本不可能了。
相关问答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6-06 05:20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没有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就可,到有羞耻之心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的意思?
2个回答2022-11-27 14:04
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还看不懂可以翻译的更直接一点:“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不知道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这里的“无耻之耻”的“之”同“至”.参看《孟...
全文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3 03:10
“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还看不懂可以翻译的更直接一点:“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不知道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这里的“无耻之耻”的“之”同“至”。参看《...
全文
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1个回答2024-02-18 22:59
这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修行的境界。 用心的向看似不如你的人请教,打开心灵,直接面对问题本身,完全没有那种小我的“自尊心”。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1个回答2024-03-03 09:22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全文
论语敏而什么不耻下问
1个回答2024-02-29 23: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释义: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
全文
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1个回答2024-03-03 09:12
品三国,明义薄云天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翻译?
1个回答2022-12-01 09:38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是不可以无耻的。那么,到底又何谓之“无耻“呢?在这里,孟子曾明确地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界定,曰:“无耻之耻,无耻矣”——这是不是有如今天一...
全文
关于道德廉耻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11 00:08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诚是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信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礼是文...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