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律师:春晚节目《六尺巷》给我们的法治启示

2023-12-30 04:19

1个回答

六尺巷

《六尺巷》典故的出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2016年春晚,赵薇演唱的一首歌曲《六尺巷》,说的是礼让的典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文化。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故事出自同样是清代安徽桐城的文人姚永概写的《旧闻随笔》。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与《六尺巷》类似版本的故事,无论从横向的空间,还是从纵向的时间上都有很多版本。

福州的孝义巷说着同样的故事,但那是宋朝蔡、赵两家的故事。安阳的仁义巷则说的是郭朴(郭东野)让墙的故事。

明代叶廷秀《诗谭》卷九《东野让一步》:

大学士郭东野为翰林时,其封翁家与邻人争一墙界,寄书于东野,东野漫上以诗云:“千里封书只为墙,让他几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褚人获(1635—1682,明末清初文学家)的《坚瓠集》中,收录了前代《韵语晨钟》有记载:舒国裳(1487—1531)在翰林日,其子数寄书云邻人岁占墙址不休。芬览书题其尾云:“纸纸家书只说墙,让渠径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遂缄封却寄。子诵其诗,谓父驽下,不能助已泄愤,遂弃其书。邻人闻而觅得之,感其盛德,自毁其墙,任其筑取。已而两相让,各得其平,相安如旧。

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杨玢诗》:扬玢,字靖夫,(出生于五代,跨越唐宋)虞卿之曾孙也。仕伪蜀王建至显官,随王衍归后唐以老,得工部尚书,致仕归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以状白玢。玢批纸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禾黍正离离。”子弟不复敢言。这是让墙故事及“让墙诗”的最早文献记载。

恢复的含元殿遗址

此诗大意是,邻居占我们的地那就让他们去占好了,想想我们当初没有这些房产的时候,现在毕竟也有了新的宅子了.你们到唐代的含元殿上的断壁残垣上看一看,当年是富丽堂皇的宫殿,现在变成庄稼地了,庄家长得还不错。(笔者注:盖过房子的地方房屋废弃后种上庄家称为“房身地”,房身地比较肥沃)

《六尺巷》是宣扬的是德治不是法治

上面的故事展示的事实是两家因为宅基地打官司,无论从县官考虑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断,还是其中一方试图通过家族高官(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权力干预司法,都与现代法治要求相去甚远。全凭这位高官正好是一位豁达的清官,让家人作出礼让,才使纠纷得以平息。试想如果尚书大人是一个贪官又当何如?因此《六尺巷》是德治的很好教材,并非法治典范。但这个典故给从反面给我们法治启示。

六尺巷给我们的法治启示

六尺巷这个故事是一方处于强势地位,高姿态做出的让步,并非是事实上占理,法律上占优势情况下的让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可见我们现在的民事纠纷也要在事实清楚基础上进行调解,并非和稀泥,糊涂账。为了做到这些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原则。

有法可依是指要加强立法,健全法律制度;有法必依指一切国家机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和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执法必严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违法必究指任何公民、组织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必须受到追究。

相关问答
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 六尺巷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08 14:52
1、“六尺巷”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两邻居争地建房,互不相让,其中有一人写信给京城做官的兄长,要求出面干预。但其兄长的回信只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弟听...
全文
六尺巷讲的什么道理 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0 01:45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
全文
六尺巷讲的什么道理 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4 05:46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
全文
六尺巷是什么?
3个回答2023-11-16 04:21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
全文
关于六尺巷道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2:58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 六尺巷牌坊 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
全文
六尺巷道是不是典故
1个回答2024-02-27 03:45
  六尺巷道是典故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同为显...
全文
六尺巷道是不是典故
1个回答2024-02-23 09:32
  六尺巷道是典故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同为显贵...
全文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1-30 17:55
1、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
全文
八尺巷的典故 关于八尺巷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3-15 07:42
1、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因年代久远,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县令难以明断,公...
全文
六尺巷的故事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06 09:50
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