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无为是什么意思?试列举《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说明?

2024-01-16 17:36

跪求知识帝 一个礼拜之内要用
1个回答
一、老子提出无为主张,基于一个原因:老子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   修行达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已经“超越”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为”,不管为有为无,为大为小,都是“无”,都是空。   基于这样原因,老子提出“无为”。   什么是为?为就是“有”,一切起心动念造作都是“为”。   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心知其空而为之”,圣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不失道。普通百姓,他们只知其“有”,不知其“无”,百姓之“为”都是“有为”。所以,百姓失道。   为了救度百姓,使百姓达到“无为”高度,并由此回归大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便旗帜鲜明的提出“不得”主张,吹响了“不得”号角。高明的老子,清楚百姓“执着有”,不能“知其本空”。先天之“无”不知,后天之“无”却懂。老子便用“不得”二字提醒百姓。申明“不得”才是上德。这无异于当头打了我们这些“贪得”者一棒。   二、“不得”,就是无为,就是玄德,哪个肯信?哪个肯行?是不是把手中一切都放下,把一切活计都不做?百姓当然迷茫。   老子见状,又娓娓道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原来这样啊。这个肚子还是要填饱的,这个身骨还是要强壮的,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只不过,要“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   什么叫无知无欲?老子说:“仓廪空虚还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田地荒芜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地位低下能做到安乐,就是无知无欲”。   看来,无为,是在“心”上做文章。令心无知无欲,也就是“洗心”。直洗到心头无染,就是玄同,就知道一切都是“不可得”,一切本“空”。到达这个高度再去“实其腹,强其骨”,才是“心知其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无为”。   可见,无为是修行境界;是通往大道的必由之路;是圣人度化百姓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生活中,圣人令百姓施舍、持戒、忍辱,令百姓守弱、不争,等等,都是令百姓达到“无为”,并通过“无为”,而回归大道。   三、有为无为,划分做人三个层次。   1、普通人。做多做大,执着有相。是有为者,是离道者。   2、修行者。依道修行,不执著有相。往小做,往少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是通过后天之无回归大道者,这是无为的行道者。   3、成道者。与玄同体,即便做大做多做强,也明明白白一切都是无常,都是虚幻空,都是“不可得”。也即“为而无为”。   老子已经达到最高层次。正因为这一点,老子才提出“生活中修道”的法门。教导我们在“有为”中广行“无为”,也即修心,浴心。如此修行,久而久之,有为中便能够“悟彻”无为,此法门堪称大小乘统摄之门。
相关问答
《庄子》中无为是什么意思?试列举《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说明?
1个回答2024-01-17 02:19
一、老子提出无为主张,基于一个原因:老子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 修行达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已经“超越”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为”,不管为有为无,为大为小,都是“无”,...
全文
庄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成语典故,名称《庄子》一书留下了哪些成语?请列举2...
1个回答2024-01-20 14:24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全文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体现了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下列成语或典故与《庄子》有关的是(  )。
1个回答2024-01-18 19:51
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记载的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B项错误,“刻舟求剑”出自《...
全文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1个回答2024-03-09 14:17
D 解析: “鹏程万里”、“庖丁解牛”、“庄生梦蝶”均出自《庄子》,“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1个回答2024-02-21 22:48
D 解析: “刻舟求剑”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
全文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
1个回答2024-03-09 03:07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鹏程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的原意是借这个故事说明小智不及大智,然后再阐明大智不及摆脱了...
全文
关于庄子的事列
1个回答2024-03-16 22:51
庄子带学生出游,看见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树木,枝叶也长得相当茂盛,可是一旁的伐木工却好像没看到一样。他觉得很奇怪,便问那人是什么缘故。伐木工回答道:“这树做船会沉,做柱会被虫蚀,没有用处。”庄子感叹道...
全文
《庄子》 中的寓言故事
1个回答2024-01-19 22:23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
全文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12:16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