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有关于文字(文学或文化)的小故事

2024-01-17 05:55

1个回答
许慎《说文解字·叙》里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话大意就是,画成一个实物形体,笔画随之曲折变化,日字、月字就是这样的。

  书中六须翁问道:“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的大火球叫做什么?”独辫娃答:“太阳。”

六须翁讲:“我们今天说‘太阳’用的是两个字,两个音节。古代只叫‘日’,不叫‘太阳’。造字的时候,按照日的样子,画成圆形。金文中的日字就很圆。”

  独辫娃反问:“太阳是圆的,‘日’字怎么写成方形呢?”

  六须翁告诉他:“金文和甲骨文开始把太阳刻画成一个圆圈,后来中间加上一点。圆圈刻画起来相当困难,慢慢就变成长方形了,一点也变成了一横。”

独辫娃又好奇地问:“为什么早上和傍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比中午红;中午看到的太阳小一些,却特别热?”

六须翁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讲到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自转,生活在地球上某一点的人们与太阳的距离就有远近之别等天文知识,使独辫娃明白了:太阳本身没有大小、凉热的差别,只是我们看它的时间和角度不同,才显出大和小、凉和热的不同。

六须翁接着问什么是月亮,之后又告诉独辫娃:“月亮的‘月’字,在甲骨文里,最初是刻画成半圆形,就像半边月亮,后来又在半圆形里面加上一画;再后来,为了刻画的方便,才把它刻写成‘站起来’的长方形,下面不封口,以便与‘日’字相区别。日、月两个字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连起来作为一个词,‘日月’就有‘岁月’、‘日子’的意思。”有关‘月’字的造法讲到这里已经完了,可独辫娃又问起月亮上有没有一个美丽的阿姨叫嫦娥,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不停地砍一棵桂花树,是真的吗?六须翁告诉他这些是神话故事,并借机讲了月光是由反射太阳光形成的,因为太阳、地球、月亮这三颗星球的方位、角度不同,就形成了我们看到月亮的不同样子。并引了一句民间谚语:“初三初四娥眉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团圆。二十七八日月同发。”

看,书中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把“日、月”两个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及过程讲得多么生动、精彩,兴趣盎然。

第一则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二则故事 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第三则故事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白话文译文: 《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背景 话说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大不以为然,戏写一文施氏食狮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 shi。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拼音朗读本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赵元任希望通过篇文字,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

自从老虎做了兽中之王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一天,无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师傅——猫。老虎尽管仍为猫没教会自己爬树的本领而耿耿于怀,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大王气度,决定设宴招待猫。于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猫发出了邀请。
猫接受了邀请,决定准时赴宴。
这一天,猫如约来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双方寒暄之后,宴会便开始了。老虎对猫说:“今天的宴会我特地为你准备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猫听后回答说:“不,我要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最好。”老虎则说:“羊肉的‘膻’味最美。”猫则坚持说:“鱼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说:“我是大王,我说了算!”猫却并不买账,反唇相讥道:“我是师傅,应该我说了算!”这时,在一旁的狐狸见状搭了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有这样一个汉字“弓鱼”,左边为“弓”,右边是“鱼”。“弓鱼”字并不常见,是个会意字,也就说是,古人根据一个事件或一些场景造出了这个字,在当时,这无疑是他们熟知的事件。然而,由于时间相隔太久,“弓鱼”字隐藏的信息以及古人为何要造出这个字,已经成为千古之谜。 奇怪的是,翻阅《汉语大字典》《辞海》,都查不到这个“弓鱼”字。“弓鱼”最早出现,是在陕西弓鱼国遗址出土的青铜鼎、青铜盘上。而历史上,“弓鱼”字并未在其他器物上出现,是个“单纯”的汉字,后人可以不费力气地追查它背后的故事。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个“弓鱼”字,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古蜀历史。三星堆金杖上雕刻着一张弓箭,一条鱼,一只鸟,鱼被弓箭贯穿而入,同样的图案还出现在金沙金带上。金是古代重器,古人将图案刻在金器上,一定意味着战争、盟誓、迁徙等大事。对一个西南民族而言,在文字尚未出现的情况下,族人或许会用一些符号来记录部落的大事,那么,一张弓箭与一个鱼会蕴藏着什么密码?其实,如果用汉字表示,“弓”和“鱼”组成的恰好就是“弓鱼”字。汉字与成都平原史前金杖、金带上的图画联系在了一起,为何古蜀人想表达的内容会在陕西弓鱼国遗址的青铜器上出现?三星堆、金沙遗址与弓鱼国遗址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弓鱼国遗址如同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影子,不过,并不是所有疑问都能在弓鱼国找到答案:弓鱼国晚在西周,比三星堆古国晚了数百年,它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弓鱼国青铜人端坐在墓室中,为何青铜大立人却被埋入了祭祀坑?或许,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一场意外的大火中。 300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熟睡的三星堆人在一片火光与剧烈的浓烟中惊醒。他们发现,国家宗庙已为熊熊大火吞没。三星堆人纷纷赶往宗庙,然而,由于大火过于凶猛,他们根本无法接近宗庙,只能眼睁睁地干着急。高大巍峨的宗庙轰然倒塌,房梁与瓦砾砸在神案上的金器、青铜器、玉器上,昔日悬挂在宗庙之中的纵目面具轰然坠落,青铜大立人或许也难逃劫难,被一根房梁砸成了两半。 当三星堆人再次步入宗庙时,这里已为瓦砾、断壁残垣所掩埋,象征着国家根基的宗庙已化为废墟。祖先流传下来的青铜人、纵目面具、青铜神树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损坏,失去了昔日的神采。宗庙曾经是三星堆古国最为神圣的地方,而现在,尊贵已经属于过去。三星堆人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历史学家之所以猜测三星堆宗庙毁于一场大火而不是战争,是由于古时两国交战,虽有焚烧宗庙的习惯,宗庙中的宝物却不在毁弃之列,而是作为战利品,运送回国,炫耀胜利。《墨子》记载,两国交战,“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焚烧宗庙往往是家常便饭。不过,昔日齐国伐燕,齐宣王“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将燕国宝物运回齐国;中山国也参加了伐燕之战,并且用从燕国掠夺的上等铜,铸造了著名的中山王铜方壶。三星堆的青铜器、玉器却被掩藏在两个祭祀坑中,显然,敌人是不会如此好心的。 奉献给神灵的神物已被烧毁,在三星堆人眼中,它们已经完全失灵。古代历史上,不少史前部落对于自己认为不灵验的祭祀品,常常会丢弃,澳斯弟亚人在出猎不获时,就会去责打神像。对于这些失宠的祭祀品,三星堆人已不打算继续使用,他们在马牧河畔挖了两个坑,将这些失灵的神物永远埋入地下。三星堆人显然有着足够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祭祀坑平整规则,坑底堆放着小型青铜器、玉戈、玉璋,中间是大型青铜器,最上面则是60余根象牙,令后人觉察不到一点匆忙的痕迹。当变形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被尘土湮没的刹那,三星堆人积聚了几个世纪的财富也在那一刻化为乌有,迁徙的号角由此吹响。 一群分裂的古蜀人 崩塌的宗庙最终也带走了古国的稳定,在大多数三星堆人心目中,这片曾经养育他们的土地在大火过后也变得不祥,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要迁徙到何方,三星堆古国内部出现了剧烈的争吵与对峙,庞大的古国在这一刻走向了分裂。 商代晚年的三星堆古国走到了尽头,而在周代,成都的金沙古国与陕西弓鱼国孕育了古蜀文明新的希望。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推断:宗庙焚毁之后,三星堆人欲寻找新的乐土,不过,对于迁徙方向,三星堆人并未取得一致,或许,他们一部分向往成都平原,另一部分则执意往北迁徙。两群三星堆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在一场盛大却凄凉的告别仪式后,分别踏上了征途。孙华认为,他们中的一支,来到成都平原,在金沙重新建立了一个堪与三星堆媲美的国度;而远上陕南的三星堆人则命运多坷,在异国他乡,他们必须重新取得耕地、河流、青铜,甚至是强大的周王朝的信任。在渭水河畔,这群顽强的三星堆人建立了“弓鱼国”。而在后人眼中,“弓鱼国”是一个对三星堆有着无限追忆与缅怀的王国,是一个活在过去的王国。 初来乍到的弓鱼国人一度活跃无比,弓鱼伯成为他们新的领袖。西周年间,弓鱼国迎来了一个风光的政治婚姻,周朝王室重臣井伯(一说为井叔)之女井姬下嫁弓鱼伯。历史上的弓鱼国为了在夹缝中生存,不得不靠婚姻维持它与周王朝以及临近的矢国、夌国的关系,然而,婚姻带来的和平终究是短暂的,弓鱼国与矢国、夌国之间一度剑拔弩张,一连串的婚姻最终也挡不住弓鱼国走向衰落的脚步。 西周穆王时,矢国逐渐强大,成为关中西部最活跃的诸侯之一,渭水以北的肥沃土地逐渐落入矢国之手,弓鱼国被迫迁往渭水南岸茹家庄一带,依靠渭水天险与矢国周旋。从弓鱼国遗址透露的信息中,后人已不难发现弓鱼人的举步维艰。茹家庄弓鱼伯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虽多,体形却非常小,制作草率、简陋,呈现出一派衰败的气息;西周中期以后,弓鱼国在渭水南岸的茹家庄、清姜、竹园沟一带的活动踪迹已经模糊不清,此时的弓鱼国已经国破,或者不知迁徙到了何方。在一座编号BRM3的墓中,顺着一条斜长的墓道,考古学家发现,这个具备王族规模的大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接近墓室处有一具芦苇包裹的骨架,死者颈部有条痕迹,明显被缢而死。许多学者相信,这个被缢死的古人,或许就是弓鱼国最后一位国王的骨架,在矢国势如破竹的军队面前,弓鱼国终于消亡。自此,有关弓鱼国的传说最终归于平静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相关问答
木头人的英文,木头人的翻译,怎么用英语翻译木头人
1个回答2024-03-22 18:19
木头人 英文:chump; klutz ;
木木木木怎么读
2个回答2022-07-24 02:15
四个木字,读“peng”,与“鹏”音接近。
木木,木木,这个名字好听嘛?
4个回答2022-09-22 05:11
很好听,我的一个同学叫林,但大家都很喜欢叫他木木,给人的感觉很亲切
木木木,三个木,都读什么
2个回答2022-11-07 07:20
林 森 sen森林的森
:木木木是什么字
3个回答2022-12-12 14:36
森[sēn] 部首: 木 五笔: SSSU 笔画: 12 [释义] 1.树木众多,引申为众多、繁盛。 2.幽深可怕的样子。 3.严整的样子。
木头的木木字组词
1个回答2024-02-20 01:17
苗木、 树木、 木床、 木屋、 木耳、 草木、 木头、 木桩、 木板、 积木、 木料、 伐木、 木材、 木匠、 枕木、 木薯、 木屐、 灌木、 木樨、 木器、 红木、 木刻、 木槿、 木犀、 胶木...
全文
五行之中,水生木,那木对于水来说是什么关系,木克水?
1个回答2022-11-26 00:02
木对于水来说是水之子
树木的木木字成语?
1个回答2024-01-22 14:12
一草一木~独木难支~独木难成林~独木乘舟~木已成舟~钻木取火~木石前盟~金木合月
木木是谁啊?
1个回答2023-01-19 13:39
是多啦a梦剧场版里的一个人物,它是一棵小树,因为浇了多啦a梦的药水,变的能动能走。这个剧场版叫什么什么绿巨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