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琬巧对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2024-02-06 05:15

同上... 同上 展开
1个回答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附件:
一、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二、译文: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索答案却 不知道日食情况。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相关问答
黄琬巧对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09 01:44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附件: 一、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
全文
黄琬巧对的启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1 06:14
启示: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不能把眼光只放在这里。 故事内容 黄琬从小就聪...
全文
黄琬巧对
1个回答2024-01-29 14:34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黄...
全文
黄琬巧对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07 05:37
原文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全文
后汉书之黄琬巧对巧在哪里
1个回答2024-01-21 03:24
后汉书之黄琬巧对巧在将日食剩下的比作刚出来的月亮。没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而是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换了个全新的角度。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
全文
黄琬巧对的文化常识
1个回答2024-02-11 01:52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返携“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
全文
黄琬巧对断句
1个回答2024-01-15 21:45
黄琬巧对断句如下: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
全文
有什么告诉我们启示的古故
1个回答2024-02-11 01:54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全文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那些道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2-10-29 05:40
没事别上森林得瑟!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