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怎样引导学生分析利

2024-02-10 14:58

1个回答
(1) 一生范读本段。
(2) 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 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 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 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相关问答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2-10-14 10:52
假如烛之武去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的一些问题
1个回答2022-07-25 16:17
上面写的已经很好了
烛之武退秦师大体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2-06 03:14
这是翻译,很清楚的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
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大体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3-11 21:14
这是翻译,很清楚的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
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之好的故事要简要说
1个回答2024-02-19 06:46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同实力相当的邻国——秦国加强友好关系,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年老的晋献公宠信妃子骊姬,逼死太子申生。骊姬还想加害于公子夷吾和重耳,他们只好逃出晋国。晋献公去世后,骊姬...
全文
说说烛之武退秦师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
1个回答2023-02-27 10:22
委婉曲折,极具说服力
烛之武退秦师内容简述
1个回答2022-09-18 15:00
多听课 看看书
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大概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06:21
故事讲述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败埋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槐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
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5-07 14:00
郑国对于礼是不重视的,这也是导致他被攻打的原因之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而礼对于秦晋两国来说是一种工具,一个获取利益的借口,秦国会和晋国一起攻打郑国也是为了利益,而烛之武正是洞悉了秦国的目的...
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晓之以利 动之以益
1个回答2023-11-07 10:10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 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 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这里我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晓之以利,动之以益的民间故事,下...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