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励志故事

2024-02-14 21:34

1个回答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相关问答
李时珍励志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22:16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
全文
谁能介绍几部有关珍惜生命的动漫啊,励志的。
1个回答2024-03-13 00:00
《angle beats》里面的角色都是不甘心死掉的,前两集是有些无厘头的搞笑,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了解每个人的死因,慢慢会有特殊的感悟。很不错的。
李白最励志的十首诗
1个回答2024-03-18 13:53
李白最励志的十首诗是:《行路难·其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清平调·其一》、《早发白帝城》、《妾薄命》、《长相思·其一》、《怨情》、《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古朗月行》、《关山月》。 1...
全文
李四光的励志故事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08 11:30
今天,我读了《李四光的故事》我觉得李四光非常听话,我是在第6自然段的时候看到的,因为他5岁的时候,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 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他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
全文
讲到珍惜的励志书籍有哪些
1个回答2023-01-25 11:4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名人励志:李娜的励志故事
1个回答2023-11-17 10:05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当然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只要我们通过努力,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励志故事。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篇李娜的励志故事,我们边读边思考,我们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 ...
全文
名人励志:李娜的励志故事
1个回答2023-11-18 20:22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当然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只要我们通过努力,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励志故事。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篇李娜的励志故事,我们边读边思考,我们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 ...
全文
李木励志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09:18
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 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么变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 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
全文
李时珍立志学医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8 18:06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
全文
李时珍立志学医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2 04:21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