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

2024-02-22 11:07

1个回答
6.2

朕在古代一定是皇帝吗?

上节课讲了古代汉语谦称和敬称,里面其实都已经成为了化石词。在中国的称呼里面,有些称呼是特定的人才能用。比如不谷、孤、予一人等等,跟它们类似的还有朕,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能用。那么朕是不是在古代汉语中,就一直是皇帝的专称呢?这节课就来概括地介绍一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

就是称呼自己的。

在《尔雅·释诂下》里面有这样一个解释。

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尔雅·释诂下》

前面这些字都是我的意思。那么我们看一看它们在文献里面是不是有这样的用法。

第一组 卬和台

别人都过河了,我却没有过河。我为什么不过河呢?因为我在等待我的朋友。这句话经常引申为等待志同道合的人。有时候也表示在等待自己的心上人。这个句子里的卬,就是我。

这个台就是我,我小子,那是一种谦称。卬和台在上古汉语里用的不多。主要集中在《诗经》《尚书》这样的少数几部文献里面。

第二组 吾和我

吾和我在先秦到现代一直都在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吾慢慢地就不用了,整个就被“我”给统一了。我们看在早期的时候两个都在用。如

你们几个人是不是认为我对你们有隐瞒呢?我没有什么对你们隐瞒的。

不了解我呀,那些人都不知道我呀。这个也是用的吾。

这里面同时用吾和我。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王力先生认为这个吾,在先秦主要是做主语、定语,还有前置的宾语。而我呢,做主语、宾语,有时候也可以做定语。但是基本上做定语的时候,都是要用吾。

这个规律有什么用呢?可以帮助我们来判定一个文献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比如有人拿了一堆竹简来说这个竹简是春秋战国的,那你看看这个是不是呢?你看它里面用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写的?再看它里面的语法,比如说人称代词总是要用的吧,看一看里面那个第一人称代词,用的吾和我都是一个什么分布?就可以判定出来这个竹简是假的还是真的?

吾和我什么时候用法就混同了呢?一般认为这个混同是在唐宋时期,就混同的差不多了。

我在上古主要做宾语,这里面这个与吾书就相当于与我书。

第三组 余和予

这两个是同音词,意义用法都相同。也都是我的意思。

《论语》还有一个人叫宰予,他的字叫什么呢?你想到了吗?他就叫子我。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予就是我,我就是予。

余就是我。

第四、朕

并不是说屈原是个皇帝,这个时候它就是第一人称的代词,就是我。同时期的庄子说:

朕又何知?也就是说我又知道什么?

为什么到后来就成了皇帝的专称了呢?汉代的蔡邕,他的《独断》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

不管是尊贵的还是低贱的,这个没有分别,都可以用朕。到了秦始皇他就规定,这个朕只能皇帝自称,别人不能用了。汉代因袭了这个政一策没有改。所以从那以后只有皇帝才可以称朕。

近几年我们看雍正皇帝的批文火起来了。朕知道了,朕就是这样汉子等等。故宫博物馆还出了一批小牌子,拿这个来调侃。这说明朕在我们现代社会已经是个化石词了。我们谁都不会说,但是说了也不会犯大错。

第五、身

这个身在古文献里面,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山西方言、晋方言。古书里面确实用它来表示第一人称。

身:我,就是张翼德,我就是张飞。

这个身是就是我是。

第六、言

这个言用的特别少,解释还有争议。我们看古人注释的说法,认为这个言是我的。

言就是我的意思。

第二人称代词

它是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称呼对方的。

现代:你、您、或者是你们。

古代: 女、汝、尔、而、乃、若

这六个是比较常用的。

女与汝

这个三点水的汝和女,其实就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没有任何分别。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是第二人称。女:你。

汝何为者也?汝:你。这也是第二人称。



这个尔我们可能稍微陌生一点。其实加上单人旁它就是你。(尔、儞)

你不要欺骗我,我也不会欺骗你。

  而

它也可以表示第二人称。

这个也是第二人称。而:你。



这个乃就是你。

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有一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乃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父亲这个意思。



在上古汉语里,它是比较困扰我们的。因为它可以表示好像,有时候也可以做第二人称。

如果它处在特定的位置,它的解释是有两可的,特别让我们困扰。

我们来看一下尔和汝它有什么差别:

晋武帝问孙晧:我听说你们南方人喜欢唱《尔汝歌》,你会不会唱呢?孙晧正在饮酒,马上举着酒杯对司马炎也就是晋武帝说了几句话。他说了这几句话之后,司马炎就后悔了。为什么后悔呢?因为这个孙浩用 汝 来称呼他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汝,它是尊者对一般人称呼可以称汝,反过来就不行。所以 尔 和 汝 是一般人相互称的语言,或者是特别熟的关系。

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时候。可以用尔和汝来称呼。但是一般的对尊者就不能用尔和汝。



这个你是在尔的基础上加了单人旁。



在我们的古文献里面也出现了,但是很多时候表示你们。

这个您相对于现在北方的方言nen你们。

第三、他称代词

在先秦汉语里面,没有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看到他,不是第三人称。他是表示别的其他的意思。那么古人要指到第三人怎么办呢?有时候要重复一下前面出现过的名词。

这个首就是荀首。下面又出现一个首,就是把前面的名词再重复一下。

还有一个就是把主语省略掉。我们说古汉语为什么有时候读起来特别难?或者不好区分它的意思呢?就是因为它往往省略主语,有时候我们要确定这个主语是谁比较困难。

孔子下这个主语是孔子,欲与之言,谁欲与之言呢?从上文可以判断出来,应该是孔子。趋而避之,谁趋而避之呢?不知道。谁不得与之言呢?也不知道。所以这种都是因为上古汉语缺乏第三人称代词。

那么我们上古汉语主要是用哪些代词,来兼职一下指第三人称呢。

厥、彼、其、之、伊、渠

厥和其: 主要是指他的。比如说今时既坠厥命,或者说乃殒厥身,都是他的身他的命,和我们现在的他是不等同的。

其: 也是这样的类似的用法。

彼: 它很多时候是指的比较远的 , 它指示性非常强,因为这个彼和此是一对儿词。彼此彼此,彼就是远指,此就是近指。

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丈夫是男子的通称。这个彼并不等于他。但是在这个语境里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他。



它就活用的比较多。在上古汉语它经常做代词。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做宾语。

之,就是代这个段。但有时候它也可以表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者表示自己,都是有这样的用法。所以我们看到之的时候,也不能马上判定它一定是指的第三人。

今天我们简要的讲了一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这个人称代词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也不是特别复杂。因为我们现在介绍的实际上是累积起来的词汇情景,并不是说在某个朝代这些词儿同时都在用,而且这些词里面,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方言里面还在用的词。只不过写到书面上我们觉察不到是这个词。比如卬,有学者就认为它就是北方方言里面的俺。北方话一般说俺咋着咋着。俺和卬的区别:一个是an,一个是ang。

人称代词就介绍到这里。下节课学习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相关问答
汉人这一称呼是强汉给的,汉朝之前汉人被称为啥?
2个回答2023-08-22 13:55
汉朝之前对于中原地区的中国人,根据共同的祖先,一般都称为炎黄子孙或是华夏民族。
关于“他”字的词性 “他”在古代汉语中是不是人称代词?
1个回答2022-09-13 15:56
是的,他就是人称代词
汉语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代称
1个回答2024-04-30 00:08
白发——秋霜 头发——青丝 眼睛——秋水 有出息的学生——高足
在汉朝之后才有汉族这个称呼,那汉朝之前的人们自称什么?
1个回答2022-11-22 16:59
回顾历史,回到古代,我们会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炎帝和黄帝。是的,汉族是他们部落的后代。“汉”字源于“田薇有汉,狱中有光”。这里的“韩”是指宇宙中的星系。
强汉给了汉人这个永远的称谓,可在汉之前汉人被称为什么?
1个回答2023-08-17 00:26
南蛮人。就是很野蛮的民族。强汉应该也是在这个称谓之后出现的吧,以前的少数民族都觉得我们汉族人很野蛮,所以就有了这个名称。
汉朝为什么被称为“天汉”?
1个回答2023-01-02 20:32
因为刘邦是被项羽封王后,都城在汉中,后来刘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可能是因为发源地的名字觉得很好,所以继续沿用,取名汉朝,刘邦也就是历史上的汉王。汉王曾经说过一句话:语曰天汉,其称最美。所以汉朝也叫天汉。
最近“女汉子”很流行,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堪称女汉子的女人?
1个回答2024-03-13 14:12
女汉子,基本就是说明这个女孩不拘小节、个性豪爽、自立自爱的女生。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也有很多有名的女汉子。有些还很有名,比如:花木兰、太平公主、樊梨花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 其中最有名的就应该是花...
全文
为什么我们称汉人、汉族、汉字、汉语?
2个回答2022-10-26 18:51
称汉人,汉族,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是汉族。 称汉字,是因为汉字有它自己独特的写法和笔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称汉语,是因为我们说话的字音韵母有四声,这又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很独特的。
汉朝为什么被称为强汉,不叫盛汉?
1个回答2022-11-30 05:56
汉朝自从白登之围后,积蓄国力;主动出击! 打的周边势力各个臣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朝灭亡!即便是三国初期,各路诸侯名义上都是汉臣,随便拉一路诸侯都可以压制周边势力! 所以后人总结,诸国恒以弱亡,独...
全文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汉人”“汉族”是和汉朝有关吗?
1个回答2022-09-12 22:24
有关啊 汉族汉人都是因汉朝才有的新名词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