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则翻译

2024-03-15 05:24

1个回答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释义: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释义: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释义: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释义: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白话释义: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释义: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白话释义: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释义: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白话释义: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释义: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白话释义: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白话释义: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释义: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白话释义: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释义: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白话释义: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扩展资料

成书过程: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文章赏析: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问答
求论语里的一则小故事论语里是不是有一则
1个回答2024-01-24 22:06
不是《论语》里的,而是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同时也被明朝的冯梦龙收录在《智囊》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
全文
论语中论的意思
1个回答2022-05-28 12:51
论,读lún
《论语》的“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4 17:06
论。lun,从言从仑。言明条理。 其它字义: 1、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 2、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 3、学说,有系统的主张 部首: 讠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6 汉字...
全文
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1个回答2022-12-13 04:13
有论说,有评语,
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7 03:16
西方文论史着重介绍的是西方的文学理论观点,不涉及中国的相关文学理论;而中国古代文论史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观点,也不涉及西方的相关文学理论。1、西方文论史 朱志荣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西方文论史...
全文
与论语有关的故事 一句论语一个相关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16 18:02
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好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欢龙。在宫廷里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结果感动...
全文
空间论与时间论有什么联系
1个回答2022-11-20 20:25
初三还有作业啊……
论语的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9 21:43
论是整理、总结的意思 论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说过的话总结起来,整理成一本书,这个字要念二声的“轮”,而不能念四声的“论”
论语学而篇 论语简介
1个回答2024-01-29 16:00
1、《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
全文
乐论的乐论简介
1个回答2024-02-12 04:46
《荀子》篇名。 战国荀况为驳墨翟《非乐》而作。 人为音乐是“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强调音乐的作用“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得音乐能导致“民和...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