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姓的起源

2024-05-06 06:16

1个回答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南阳。”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戴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乐氏,曾在中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是出现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初期,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宋国国君为宋戴公子撝,他有个儿子叫子衎,字乐父。子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叫子夷父,字须,他以祖父子衎之字“乐父”命姓,称乐氏,其后裔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是乐羊和乐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乐氏正宗。
该支乐氏族人皆尊奉夷父须为得姓始祖,是为灵寿乐氏,或称平山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中记载:“晋大夫乐王鲋。”乐王鲋,姬姓,字叔鱼,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大夫,甚受晋平公姬彪的宠信,为晋平公二位宠臣之一,另一位宠臣是程郑。在史籍《古文观止》中记载:“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罹于罪,其为不知智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王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悦,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在乐王鲋的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乐王氏,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王氏者。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乐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时期,有负责演奏典乐的大司乐、有具体演奏音乐的乐人、有负责礼乐的大乐正、有管理乐人的小乐正,这些官吏和专业职务人员,统称为“乐正”。小乐正为大乐正的副理,大乐正为普通乐官之长,不但掌管普通乐人,还负责整个王朝的礼教之事。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到了隋朝时期,开始也在太常寺中设置了太乐署、清商署,设置各种乐师。后来隋炀帝杨广也将其改称为乐正,普通乐师的官秩即为从九品下,相当于如今的科员待遇。在唐朝时期,不但沿袭了隋朝的制度,乐正还掌管邦国祭祀的礼乐演奏,分为大乐、鼓吹两个分署。在宋朝时期,在太常寺设置三名乐正,长官全国的礼乐典制。到了金国时期,大乐正隶属于太常寺太乐署,官秩提高到从九品,相当于主任科员,或县局级官员。
在历朝历代乐正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该支乐氏,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即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一记载和司马迁其他有关夜郎的记述,被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是有关黔西南地区夜郎国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强的关键性历史证据。在史籍《史记》和《前汉书》、《后汉书》中,均载了楚国大将熊庄在攻克了夜郎国并远至今云南境内“以兵威定属楚”之后,“欲旧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这便是《史记·秦本纪》中所载的“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这里所说的“楚黔中”,郡治就在今湖南省沅陵县,与新晃同属于今怀化市。之后,夜郎国向贵州大山深处迁搬,因黔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叠嶂,楚国放弃继续攻击,夜郎国得以在黔西南地区继续发展。自此后至公元前百年的近二百年间,由于西南“夷地”相对地为中原王朝所无暇顾及(庄能以其众王滇便是明证),夜郎部族随着其自身的壮大及与一些小部族联盟,活动的范围便愈来愈广。但所至之处或停留不久或留下一部分又分头继续迁徙,并非有目的地扩大疆土,因而如今也很难划定它的活动范围,以致今日除了湖南与贵州外,还有云南、四川、广西都有县市称是夜郎故地。如今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并没有一个疆域很广的大夜郎国。即使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绶予夜郎国王印时,朝廷也只是“厚赠缯帛”而并无赐赏封地,地方行政权力都掌握在汉朝廷所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手中,与西汉王朝初郡国制并行的“国”完全是两回事。
乐王邑,即为夜郎国当年重要的镇邑之一,今称金州。其地之民在“夜郎自大”之后归属大汉王朝,其民仿汉制,有以地为姓氏者,称乐王氏,后多改为单姓乐氏、王氏,且多为苗族同胞。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官位,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湖南省新田县潭田村有一支乐氏族人。这座潭田村始建于南宋后期,村民皆为乐氏,人口有三千余,自称“河南南阳郡乐氏门宗”。据该支乐氏在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编的《乐氏宗谱》记载,潭田乐氏的先人祖居河南南阳,原本姓“岳”而非姓“乐”,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的族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其后族人受“株连”之累,遂改岳氏为同音的乐氏,然后分为三股逃往南方谋生。其中,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江西地区;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广西一带;另一部分族人迁逃到了广东韶关,继而转往宁远九疑山地区安身,后传至第四世乐雷发,以教书为生。到了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乐雷发所教授的学生姚勉一举高中状元。在朝堂上,姚勉上书宋理宗赵昀,称其师乐雷发才学过人,超过管(管仲)、诸(诸葛亮),宜以大事委任之,并自愿将功名让给乐雷发。宋理宗大奇,特旨召试“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写下了著名的“庭对八策”,为宋理宗所“嘉纳”,赐以特科第一人,封赏田八百亩,敕建状元楼一座。该支乐氏传至第六世乐疑山,受到奸人李孟久的迫害,遂自九疑山逃到潭田一带避难,随身携带有乐氏家谱、田契、宋理宗赏赐良田八百亩的诏书以及其祖父乐雷发的著作、诗稿。乐疑山见潭田前崖如屏障呈福,后山似游龙戏水,于是定居下来,并娶邻村挂兰谢氏为妻,过起清高自由的生活了。
此后,经过七百多年的生息繁衍和发展,如今的潭田村已是一个拥有三千多人的大村。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庆格尔泰氏,是蒙古民族子承父名为氏的典型,明朝时期,有许多蒙古族人都姓庆格尔泰氏,汉义就是“欢乐、快乐”,在明朝中叶即有取其汉义冠汉姓为乐氏者。
⑵.蒙古族奥敦格日乐氏,亦称奥敦格日勒,汉义“星光、明星”,实际上蒙古语“格日乐”本身就是“光芒”的意思。奥敦格日乐氏源出源于古肃慎族奥敦(奥屯)部落,奥敦氏世居鄂通(今地待考),其以部族名称为氏,称奥敦氏(奥屯氏)。其族的金国被南宋与蒙古联手所灭之后,一部分族人被裹胁入蒙古族,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一个姓氏族群。明、清时期,奥敦格日乐氏族人中有取姓氏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乐氏,亦有人改冠汉字单姓为曹氏、鄂氏,少部分人称奥氏。该支乐氏以金国时期的代州经略使奥敦·丑和尚为始祖。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ㄌㄜˋ)。
局部地区乐氏这个姓氏群体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汉族中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uè(ㄩㄝˋ),不可读作lè(ㄌㄜˋ);而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ㄌㄜˋ),无人读作yuè(ㄩㄝˋ)。因此,人们谐称为“乐yuè(ㄩㄝˋ)乐lè(ㄌㄜˋ)一起走,同字异音分汉蒙”。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府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初期,汉惠帝刘盈设置有乐府,称其长官为乐府令。到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时常由乐府令带领乐师们到都城郊区祀礼演奏。乐府令,后来被汉武帝称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时的音乐演奏,并负责采集民歌,配管弦以入乐。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疆土万里,乐府令指挥下属采集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民乐、诗歌,并编辑整理为汉廷宫乐,使许多历史民歌得以保存,后世历朝历代将此期间采辑的民乐、诗歌叫作“乐府”,为中华民族音乐之典,数任乐府令皆功不可没。例如,历传数千载而经久不息的著名汉廷典乐“汉宫秋月”,就是乐府令们汲取了西域大漠凄美风格的琵琶曲,经采辑而流传下来的古老乐曲,后由著名的音乐家刘天华依古谱改编为二胡、古筝曲的。
在乐府令、协律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氏。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卿,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乐卿,不是演奏音乐的官位,而是爵位。在汉武帝执政时期,为赏赐有军功而设置了许多功爵,其中即有“乐卿”之爵,为第八等军功之爵。在史籍《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乐卿者,武功爵第八等也。”在乐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氏,世代相传至今。不过,到了唐朝时期,人们又称太常寺卿为“乐卿”。太常寺,实际上就是礼乐之司,因此有此称谓。因此在唐朝的太常寺卿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者,称乐氏。
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乐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乐师,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实际上也就是上述第一个渊源中“大乐正”的辅佐官,亦称副乐长,别称小乐正,还兼有负责教授王族贵胄礼乐的职责。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乐师,掌国乐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在乐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乐官,属于以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氏。在古代时期,历朝历代皆有专职负责演奏音乐的小官员,属于“工”类,即具有专业技能的官,通常被称为乐官,别称就是伶官,与乐正、乐师不统的是,他们实际上是普通乐人,但享受的待遇相当高级。
在乐官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氏、或称伶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春秋时宋戴公四世孙乐莒,夷父须族弟,任大司寇之职。”子乐莒在担任大司寇后,即职掌刑狱、纠察等事。乐莒的后裔子孙以先祖为荣,便以祖上名字命姓,称为乐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乐氏皆尊奉乐莒为得姓始祖,史称商丘乐氏,与夷父须后裔的乐氏一族同宗同源,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燕国大将乐毅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乐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生卒年待考,中山灵寿人(今河北灵寿),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的先祖乐羊,其先为鲜虞族中山国人,为姬姓白狄族人,并非姓乐。
在乐毅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以乐毅的名字为姓氏,世代称乐氏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相关问答
请问容姓氏的起源及发源地是哪里,本人姓容?
1个回答2024-04-01 11:53
你好-v-容姓的来源有五: 1、来源于舜的后裔,出自虞姓。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 2、以官职为姓,周朝的礼乐之官官名为容,...
全文
种姓 种氏家谱 种姓起源 种姓名人 种姓的来源 种姓简介
1个回答2024-04-07 03:30
一、姓氏源流 种(Chóng)源出: 1、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仲为排行第二...
全文
我姓“行”,请问有没有人知道,行姓的起源?
1个回答2024-05-18 20:52
1、百家姓中有姓"行"的。2、"行"姓来历:后汉记中已有记载行氏人,名曰:行巡
平姓起源于什么姓
1个回答2024-03-15 14:11
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子诺封于平邑( 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
谁知道曾姓起源那个姓?
1个回答2024-04-27 06:39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以国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
全文
于姓的起源?山东于姓来自哪里?
1个回答2024-03-12 19:26
于姓起源: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叔被封在?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邰村,后来,?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
全文
单姓的来源和单姓的名人又有谁?
1个回答2024-03-07 07:00
单姓的来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zhen]于单夷,为甸内候,因氏焉。于周襄[xiang]公、穆公、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士。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m...
全文
单姓的来源和单姓的名人又有谁?
1个回答2024-03-15 15:12
单姓的来源(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zhen]于单夷,为甸内候,因氏焉。于周襄[xiang]公、穆公、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士。又据《通志.氏族略》云:成王封蔑[...
全文
有谁知道关于曾姓的来源和曾姓的传说
1个回答2024-04-29 19:16
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32——是轩辕的后代、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
全文
白姓起源及简介 姓白的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5-20 11:25
白姓起源及简介 白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支;古人白阜、姜姓、芈姓和赢姓。 第一支出自古人白阜。相传出自炎帝大臣怪义的儿子白阜,自阜也为炎帝之臣,为神农氏通水脉,其后有白氏。这支白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