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4-05-23 21:26

1个回答
种单一的三声腔外(即三音歌),尚有各种组织形式:有两个三声腔在四声音阶中一主一次交替行腔的;有几种三声腔在五声音阶旋律中交替行腔的;有各种三声腔混合行腔的;也常采取三声腔转调,例如湖北长阳县“跳丧鼓”《请出一对歌师来》,在一个不长的旋律中转调有5次之多(见《湖北卷》下卷1213页)。



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旋律中的三声腔的组织情况也不相同。例如以宽(四二)三声腔的民歌为例:陕北民歌《脚夫调》旋律是sol-do-re-sol上下回旋进行的;福建连城县的宽(四二)的《丝绒搭桥俩人过》是so do re宛转进行的。三首民歌的三声位置各不相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又例如福建古田县民歌《担花诗》是sol-la-do上下进行的,终止于sol音上;而福建南安县的《牧牛歌》(《福建卷》上卷420页)却是以do-la-sol行腔,终止于la音上。两曲地方色彩也各有明显差异。



(三)不同行腔中的三声腔与方言字调



(1)语调腔:是旋律模仿词的方言声调(字调)而行腔的。旋律只是念而不歌唱。是语言的腔调,如福建同安县《草蜢公歌》《福建卷》上卷654页)。



(2)韵调腔:有韵词的腔。词的字声与三声腔互相模仿与互相制约行腔。如福建安溪县《日头出来红又红》是以la-do-mi三个音行腔为歌的。旋律似唱非唱,似念非念,音韵很协调动听。又闽南与台湾流行的《安童哥买菜》也是属于韵调腔的民歌,音韵节奏简单优美,可加上乐器伴奏(见《台湾民歌选》152页,福建文化局编)。



(3)山歌腔:即是农民歌师傅演唱山田歌的腔调。例如在长江流域,东汉流传下来的山田歌“薅草锣鼓”是歌师傅给农民薅草时唱的歌,起“一鼓催三工”的作用。歌师傅一唱好几天,一天从早唱到晚。有“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美称(见《湖北卷》)。



(4)曲子腔:小调属于曲子腔的民歌,有部分小调是古代文人所作,后来成曲流传的。其传承方法是作为“曲牌”填词歌唱的。例如闽南惠安县的《五更歌》,是外地传来的小调《孟姜女》,为惠安人再填词歌唱流传的。曲中旋律出现升F音(见《福建卷》上卷456页)。“如《孟姜女》、《苏武牧羊调)等在传入闽南地区以后,它们往往也都被当地群众唱成了具有升F音的古老音阶形态”(刘春曙撰写《福建民歌概述》)。
相关问答
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
1个回答2024-02-24 02:12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
全文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1个回答2024-04-23 14:46
现在民族音乐都快失传了啊 。 我认为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有几点: 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由于汉族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多的本民族的东西在下一代都失传了,更多的年轻人都学习汉...
全文
青年可以为戏曲传承发展做些什么
1个回答2024-02-11 03:17
青年可以积极参与戏曲传承发展,向老一辈艺术家多学习多请教。 青年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历史上,科班和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师徒制培养了众多名家。随着戏曲院校的相继成立,大班制、集体...
全文
如何看待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个回答2022-12-28 19:09
推广是关键·现在的民族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淡忘·其实民族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要做到传承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其次是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把民族音乐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文化, 我也是...
全文
简答题民间故事传承人有哪些特点
1个回答2024-02-08 07:22
民间故事传承人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
全文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长篇诗歌。朗诵8分钟的。
1个回答2024-02-13 06:43
《为了明天》 问,尘世间 哪一个青春少年 谁不想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只是,这人世间专 又岂能事事如愿?属 这一生,是平庸还是非凡 其实很简单 前路就摆在我们的眼前 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选 因为上...
全文
吃饺子的传承发展
1个回答2024-03-04 16:09
饺子现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渗物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亮孝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
全文
雷剧的传承发展
1个回答2024-03-13 04:45
雷剧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起来的,雷州歌源远流长。很久以前,本地劳动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为...
全文
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与场所。
1个回答2024-01-23 08:56
A 解析: 略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