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英语考试能跨省考试吗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与公共英试考试
1个回答2024-03-03 17:48
当然是公共英语了,都说公共英语三级就顶大学英语四级,这是昨天我去咨询一个英语培训班,那里的讲师说的.
再说大学英语,毕业了就不再准往上考了,而公共英语不一样
.我大概找了一些资料你看一看

以大学英语三级为例,过了这级只是个大专水平,而过了公共英语三级,相当于本科水平.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1是初始级,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基本符合诸如出租车司机、宾馆行李员、门卫、交通警等工作,以及同层次其他工作在对外交往中的基本需要。(其中PETS-1下设一个附属级PETS-1B)


PETS-2是中下级,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水平基本满足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要求,同时也基本符合诸如宾馆前台服务员、一般银行职员、涉外企业一般员工,以及同层次其他工作在对外交往中的基本需要。


PETS-3是中间级,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已达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水平或符合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要求,基本符合企事业单位行政秘书、经理助理、初级科技术人员、外企职员的工作,以及同层次其他工作在对外交往中的基本需要。


PETS-4是中上级,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水平基本满足攻读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非英语专业的需要,基本符合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现代企业经理等工作对英语的基本要求。


PETS-5是最高级,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其英语水平基本满足在国外攻读硕士研究生非英语专业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需要。该水平的英语也能满足他们在国内外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的基本需要。


这五个级别的考试标准建立在同一能力量表上,相互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面试时看图说话怎么说 4张图明白省考面试考什么
1个回答2024-04-10 14:49
先观察图片在干什么,要说明什么,然后提出对策
省考面试应该怎么备考?
1个回答2022-12-27 22:53
你可以选择报个班啊
省考面试都面试什么了,如何面试?
1个回答2023-04-09 14:30
省考面试是结构化面试。就是给你一个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出答案。然后面试官进行评分。问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时事热点还有新闻动态。
普通话考试有地区限制吗,跨省考的有用吗?
1个回答2022-10-30 05:59
目前我知道的情况是可以全国通用的,拿教师资格证得水平是二乙,但是不同的学校要求不一样,不同的学科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有些学校会要求你普通话必须过二甲,有些理科类的科目对普通话要求应该不是很高了!
省考面试综合分析类题目怎么答啊
1个回答2024-02-12 14:58
古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要想做好省考面试的准备工作先了解省考面试的考情是最重要的。每年的省考面试就一般而言,10分钟,3道题,听题+看题(有题本)的模式,而对于面试的真题,从近几年来看无论什么系统,三道题中必考的一道题目就是综合分析类的。
提到综合分析,但凡经历过省考笔试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答题的书写形式多以总分总形式为主。在面试中也同样受用,这也是考生常说的申论面试不分家。在面试中,综合分析类的主要以三种形式出题:一、社会现象类。二、政策理解类。三、哲理故事类。这三类的答题形式均为提出观点、分析观点、落实观点。
【举例】
一个渔夫带着一根鱼竿和一筐鱼,在路上遇到两个人,一个人要了一筐鱼,很快他就把鱼吃光了,后来就饿死了;另一个人要了鱼竿到海边钓鱼,但是他还没有到海边就饿死了。请你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思路点播】
此题为哲理故事类综合分析试题。作答时可以从多个角度选择答题切入点,如从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作答,也可从如何合作才能取得共赢的角度作答等等。开头最好将你对故事的看法和理解表述清楚,提出观点。分析自己的观点,可以用理证和例证两种方法。最后围绕观点,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故事中的前者看重眼前,不考虑长远,因而将鱼吃光后就饿死了;后者虽然考虑长远,但却不顾眼前,导致还没走到海边就饿死了。他们都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即互相合作是他们渡过难关的最好方法。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得重要。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力量以及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单凭自身拥有的一切不足以实现一个宏伟的目标。尤其在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问题复杂多样,以个体的力量已经很难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达到既定目标。因此,在工作、生活中加强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它可以使强者更强,使弱者在孤立无援时峰回路转,突破困境。
就现实生活来说,我国长期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互利互惠,取长补短,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就是强调加强合作的最好例证。如果我有幸成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也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注意沟通。
【华图提醒】
把一个故事拆分成两部分,分析过于片面,只分析前者的错误或只分析后者的错误,而不能综合考虑整个故事带给人们的启发。
只要遇到综合分析,希望大家都要切记,将题目做到深入分析,并且将其做到总分总的逻辑清晰的答题思路,进而结尾联系实际,国家、社会及个人
司法考试可以在外省报考吗
1个回答2022-12-13 00:36
可以在外省报考的。
教师资格证各省考试内容一样吗
1个回答2024-02-07 06:23

教师考试为全国统考,各省市考试时间一致,报名时间相近,考试内容相同。

科目一《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分为五大模块:

模块一:教师职业理念,这一模块考4道选择,题都是很简单的,即使没有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做对。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这一模块考8道选择题,其中4道选择题很简单,剩余4题则要背法律条文。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这一模块考4道选择题1道材料分析题,这一模块的题目都较为简单。模块四:文化素养:考9道选择题,考题的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模块五:基本能力,考4道选择题,1道材料分析题。这一模块的选择题包括2道逻辑题、2道信息处理题,材料分析题考的是阅读理解。总分150分。

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单项选择题21题,每题2分。辨析题4题,每题8分。简答题4题,每题10分。材料分析题2题,每题18分。总分150分。

科目三《学科知识与能力》

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2分。简答题1题,每题20分。教学情境分析题1题,每题30分。教学设计1题,每题40分。总分150分。

明朝科举考试一共产生状元90名,看看哪个省的人最多
1个回答2024-03-17 06:29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是由州县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是省一级的统考,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第三关是会试,是由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各省举子才有资格应试;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三关之外,还有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分档次录取,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这样的考试一般是三年一次,特殊情况时可例外,有时几年不试,有时一年两试,比如,洪武三十年就加了个夏榜。纵观有明一朝,前后共举行了90场(轮)考试,共产生90名状元。

科考中最风光的就是“三元”及第。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朝第一个“三元及第”的安徽人黄观,他于洪武二十四年就以“三元”身份成为明朝科举上大满贯得主。他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故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给予了极高评价。就是这样一个“三元及第”的大才子,但最终却被皇帝朱棣除名,连族人都受到株连。

西历 中历 姓名 籍贯 备注

1371年 洪武四年 吴伯宗 江西金溪县人

1372年 洪武五年 朱善 江西丰城县人

1385年 洪武十八年 丁显 福建建阳县人 原取花纶,但因明太祖朱元璋梦见殿中有巨钉而取丁显为第一

1388年 洪武二十一年 任亨泰 湖广襄阳人

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 黄观 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三元及第,靖难之役时为建文帝殉死,明成祖即位後摘除其功名

1394年 洪武二十七年 张信 浙江定海人

1397年 洪武三十年 陈进士 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1397年 洪武三十年 韩克忠 山东武城人 (夏榜)

1400年 建文二年 胡广 江西吉水县人 原内定王艮,但因王艮其貌不扬而改擢胡广为第一

1404年 永乐二年 曾棨 江西永丰人 原取刘子钦,但因刘骄矜自恃,引起主考官解缙不快,解缙遂将考题洩漏给曾棨

1406年 永乐四年 林环 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1411年 永乐九年 萧时中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1412年 永乐十年 马铎 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1415年 永乐十三年 陈循 江西泰和人

1418年 永乐十六年 李骐 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本名李马,帝不喜,赐“骐”为名

1421年 永乐十九年 曾鹤龄 江西泰和人 原取刘矩,但因明成祖朱捸梦见鹤翼而取曾鹤龄为第一

1424年 永乐二十二年 邢宽 南直隶无为州人 原以孙曰恭为第一,但因其名不为帝喜,遂改取邢宽。邢宽有足疾。

1427年 宣德二年 马愉 山东临朐人

1430年 宣德五年 林震 福建长泰人

1433年 宣德八年 曹鼐 北直隶宁晋县人

1436年 正统元年 周旋 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1439年 正统四年 施槃 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原取张和,因张有眼疾而改取施槃

1442年 正统七年 刘俨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1445年 正统十年 商辂 浙江淳安人 三元及第

1448年 正统十三年 彭时 江西安福人

1451年 景泰二年 柯潜 福建莆田人

1454年 景泰五年 孙贤 河南杞县人 原取士丘浚,因其貌不扬而改取孙贤

1457年 天顺元年 黎淳 湖广华容人

1460年 天顺四年 王一夔 江西新建人 原取祁顺,因与皇上朱祁镇之名相近,遂改取王一夔

1464年 天顺八年 彭教 江西吉水人

1466年 成化二年 罗伦 江西永丰人

1469年 成化五年 张升 江西南城人

1472年 成化八年 吴宽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

1475年 成化十一年 谢迁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1478年 成化十四年 曾彦 江西泰和人

1481年 成化十七年 王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之父

1484年 成化二十年 李旻 浙江钱塘人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 费宏 江西铅山人

1490年 弘治三年 钱福 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

1493年 弘治六年 毛澄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

1496年 弘治九年 朱希周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 疑因洩题作弊且名字得上所喜而抡元

1499年 弘治十二年 伦文叙 广东南海人 原取丰熙,因丰脚跛而改取伦文叙

1502年 弘治十五年 康海 陕西武功人

1505年 弘治十八年 顾鼎臣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

1508年 正德三年 吕柟 陕西高陵人 原取杨慎为第一,但杨因试卷为火所焚而落第,不过3年後再试仍抡元

1511年 正德六年 杨慎 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

1514年 正德九年 唐皋 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1517年 正德十二年 舒芬 江西进贤人

1521年 正德十六年 杨维聪 顺天固安人

1523年 嘉靖二年 姚涞 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

1526年 嘉靖五年 龚用卿 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

1529年 嘉靖八年 罗洪先 江西吉水人

1532年 嘉靖十一年 林大钦 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1535年 嘉靖十四年 韩应龙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1538年 嘉靖十七年 茅瓒 浙江杭州府钱塘人 原取陆师道後改袁炜,但因明世宗朱厚熜突然改变心意,临时改取茅瓒

1541年 嘉靖二十年 沈坤 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

1544年 嘉靖二十三年 秦鸣雷 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 原取吴情,但其名不为明世宗朱厚熜所喜,且因明世宗梦见雷声,遂改取秦鸣雷

1547年 嘉靖二十六年 李春芳 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

1550年 嘉靖二十九年 唐汝楫 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 陈谨 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1556年 嘉靖三十五年 诸大绶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 丁士美 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申时行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 范应期 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

1568年 隆庆二年 罗万化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1571年 隆庆五年 张元忭 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1574年 万历二年 孙继皋 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

1577年 万历五年 沈懋学 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

1580年 万历八年 张懋修 湖广江陵人 原为第三,因为权臣张居正之子而擢为第一

1583年 万历十一年 朱国祚 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1586年 万历十四年 唐文献 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

1589年 万历十七年 焦竑 江宁人

1592年 万历二十年 翁正春 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1595年 万历二十三年 朱之蕃 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

赵秉忠的考卷

1598年 万历二十六年 赵秉忠 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 张以诚 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

1604年 万历三十二年 杨守勤 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

1607年 万历三十五年 黄士俊 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

1610年 万历三十八年 韩敬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为主考官汤宾尹的门人且行贿通关而抡元

1613年 万历四十一年 周延儒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1616年 万历四十四年 钱士升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 庄际昌 福建永春人

1622年 天启二年 文震孟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

1625年 天启五年 余煌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1628年 崇祯元年 刘若宰 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1631年 崇祯四年 陈於泰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原取吴伟业,但陈於泰因为是主考官周延儒之姻亲且行贿通关而抡元

1634年 崇祯七年 刘理顺 河南杞县人

1637年 崇祯十年 刘同升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1640年 崇祯十三年 魏藻德 顺天通州人

1643年 崇祯十六年 杨廷鉴 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注:南直隶,相当于现在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

北直隶,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