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空间之叶莫

人随秋叶叶随风
3个回答2022-06-03 01:16
人随秋叶叶随风,风催秋叶叶催人
画舞春花花舞蝶,蝶入春花花入画
月隐黛山山隐竹,竹落黛山山落月
曲引素手手引弦,弦绕素手手绕曲
一个内存卡装到一个随身听里只有4首歌装到另一个随身听上却有十几首歌这是怎莫回事
1个回答2024-01-22 05:12

这是因为有的随身听要把歌放在内存卡指定的文件中才能读取,有的比较智能只要放在内存卡就能读取。

主角叫叶莫的小说
1个回答2023-03-27 18:12
随身空间之叶莫
有一本小说主角叫叶莫
1个回答2023-01-25 01:25
随身空间之叶莫
有没有随身空间之叶莫同类型小说
1个回答2023-05-23 11:56
都市空间王 随身空间之鸳鸯玉
莫道穿林竹叶声?
1个回答2024-03-11 20:52

这是苏轼定风波里的一句诗,莫道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茫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个回答2024-03-18 20:08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析莫听穿林发叶声
1个回答2024-03-04 09:24
文学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个回答2024-03-11 07:4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
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
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
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
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回去,
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作者简介
1个回答2024-03-17 20:37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锋告书舍人、翰林学士、端银镇明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旅好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