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线阅读

荀巨伯探友 文言文 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03 09:14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荀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子可去(离开) B、贼既(既然)至
C、败(败坏)义以求生 D、一郡并获全(保全)
2.下列对“友人有疾,不忍委之”正确的一项是(C)
A.朋友有病,不忍心委托他。
B.朋友跑得快,不忍心拉住他。
C.朋友有病,不忍心丢弃他。
D.朋友跑得快,不能委托他
荀子墓的荀子简介
1个回答2024-01-18 15:37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时赵国人则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之为“荀卿”。他曾游学于齐国,任稷下学宫祭酒。又到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以后辞官,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所著《荀子》一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幼年时就成为“秀才”,成年之后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齐襄王时“最为老师”。后来因受齐人之谗而适楚,楚考烈王8年(公元前255年)被当时正封于淮北的春申君聘为兰陵令,后遭谗言被辞,回到赵国,被奉为上卿。真相大白后,春申君思贤心切,固请荀子返楚,复任兰陵令。约前238年,春申君为门客李园所杀,荀子辞官,蛰居兰陵著书讲学,终老其身,去世后葬于兰陵。
荀子究竟死于何年,现已不可考。楚考烈王25年(前238年)春申君死后,荀子家在兰陵,这一点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故荀子卒年在前238年以后,《苍山县志》考为荀况约公元前230年病逝,葬于兰陵,而当代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庐则认为“直到秦朝统一,他还在世”。

关于荀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荀子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1-28 06:41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常识人物篇。
杜荀鹤《小松》阅读题 急!
2个回答2022-10-03 02:14
1、描写了它的(矮)和(刺头)
2、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
荀子《劝学》(完成阅读)
1个回答2022-09-30 06:15
1、运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雕刻(也就是”锲“)以及蚯蚓和螃蟹打洞的比喻,共9个。

2、名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不从小处积累就不能做成大事;
用心专一才能积累出成效。

4、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荀况就是荀子吗??
2个回答2022-12-04 19:32
你这个问题要严格的来说是错的荀子不一定就是荀况,在古代子是对男子的尊称,但是 荀况出名啊,所以荀子就是他,在古代只要姓荀的都可一叫荀子
体现荀子思想的故事 及其它有关荀子的资料
1个回答2024-01-31 03:14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
荀派的荀派传人
1个回答2024-03-11 21:17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王紫苓、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红、宋长荣、李妙春、许翰英、刘长瑜、孙毓敏等,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

荀彘的《荀家谱》
1个回答2024-05-12 19:03

楼船将军将兵先至,兵败散,遁山中十余日,复聚。左将军击朝鲜贝水西军,亦未能破。帝为两将未捷,乃遣使至朝鲜,鲜人请降,又恐左将军诈杀之锋大耐,复引兵归。左将军破贝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朝鲜遂坚守城,数月不能下。左将军所将燕、代卒多劲悍,楼船将齐卒已尝败亡困辱,卒皆恐,将心惭,其围鲜将,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约而不会。左将军亦使人说下降朝鲜,朝鲜不肯,而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又与朝私善,而又不降,疑其反计。帝以两将围城乖异,兵久不决,使济南太银春守公孙遂往正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俱以素意所告,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遂亦以为然,乃以节(持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楼船将军,并其军。左将军既并两军,急击而定仿猛朝。置四郡;封二侯;使能者居朝,教其民以礼仪,田蚕织作;为民设禁八条。

荀这个字怎么读,荀怎么念,荀怎么拼音,荀怎么组词
2个回答2023-01-21 20:10
荀的读音释义
xún
部首:艹

笔画:9

结构:上下结构

五笔:AQJF

[释义]:1. 传说中的一种香草。 2. 姓。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