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有声小说

吕氏春秋为什么叫吕氏春秋?
1个回答2022-10-01 09:41
“春秋”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因为编订者是吕不韦,所以叫《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吕氏是谁
1个回答2024-01-08 20:24

《吕氏春秋》的“吕氏”指的是吕不韦,他是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扩展资料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吕氏春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成。其内容主要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同时又汇集了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什么是《吕氏春秋自知》?
1个回答2024-01-20 11:41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自知》是一百六十篇中的一篇
《吕氏春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7 05:04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撰写的。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因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据汉代人高诱《吕氏春秋序》说:“(秦)庄襄王以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立三年而薨,太子正立,是为秦始皇帝。尊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不韦乃集儒书,使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时人无能增损者,诱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其实吕不韦组织编写这部说理文集是为政治服务的,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制造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宣传。《察今》明确提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说明必须“察今”不能泥古,立法必须顺应时变。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法令制度和客观形势的关系,就如同药物和疾病的关系一样。疾病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药物也应该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换。如果药物不变,一定会产生严重的恶果。同样道理,客观形势在变化,法令制度不变就一定会失去它的功用。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成药,也没有永远适用的法令制度。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道理,是有现实意义的。

《吕氏春秋》一书里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历史文献和遗闻轶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许多单篇说理文的集合之作。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层层深入地论说,条理清楚,富有形象性。比如,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小心,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马上在船上刻一个记号,并说:“这就是我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泊以后,就从船刻的记号那地方下水里去找剑。船走了剑不走,像这样找剑。不是糊涂吗?这则寓言讽刺不能因时制宜的迂腐。凝炼成“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再如,在江边上,看见一个人正拎起一个小孩往江里扔,路过的人问这是为什么?那个人回答说:“这孩子他爹擅长游泳。”他爹擅长游泳,他儿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文章用这样的寓言故事譬喻泥古者,是多么的荒唐幼稚而可笑啊。至于《荡兵》、《顺说》篇中这样的喻亦拾皆是。

吕氏春秋二则
1个回答2024-02-11 13:02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婴儿想将那婴儿丢进江中。婴儿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水。”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吕氏春秋 故事大意
1个回答2024-02-18 16:27
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4-02-15 07:37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

出自《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译文】执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贵的,最尊贵的人没有对手。

二、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选自《吕氏春秋·举难》。【译文】一尺长的木材会有节疤;一寸见方的玉石会有疵瘢。

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假:借。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滚蚂圆不足。"

四、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出自《吕氏春秋·谨听》。宗:本,根源。全句译意为:不知道却自认为知道,这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五、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出自《孟夏纪·尊师》。【译文】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

六、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贤物桐明的名声与不肖的名声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别人给予,这就象命运不可更改,美恶不可移易一样。

七、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译文】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过错大塌之人的弊病,就在于不知却自以知道。

八、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

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译文】做事情如果从根本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必定能够收效;从末节做起,必定是劳而无功。

九、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先己》。【译文】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陷,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十、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出自《吕氏春秋·先亡》。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右军、也泛指全军。凡是军队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军一心,就可令行而无敌于天下。

急求吕氏春秋其中两则故事的名字
1个回答2022-11-20 14:40
乐羊食子 西巴释麑
吕氏春秋讲的是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1-25 12:33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三千人所著.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合众家所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肯定并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览人情的顺天应人思想,同时又更加主张去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有为地进行社会活动.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个部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约二十万字.十二纪主要论述天时,八览主要论述人事,六论则主要阐释地理.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
吕氏春秋是好书吗
1个回答2024-01-28 21:03

吕氏春秋是好书。

《吕氏春秋》是由秦国著名的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作,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八览、六论、十二纪三部分组成,共有大约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创作于秦朝,容纳了各种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包罗万象了。

《吕氏春秋》不仅涉及的范围广泛,价值也是很高。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是它的哲学价值,它的哲学价值起源于道家继承观,包含了不成熟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否定鬼神,崇尚科学,强调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对古代人的思想起了一定的影响,也起了规范作用。

《吕氏春秋》的政治价值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已经是差不多完美的法律体系,政治思想和策略。另外,更重要的是,除了这些价值,它了搜集整理了很多重要的文献,非常具有学术价值。

《吕氏春秋》里的文献包罗万象,不仅有关于战争政治的《孙子》、《吴子》等,还有关于教育的《劝学》、《尊师》等,关于音乐方面的《大乐》、《古乐》,还有一些关于医学、农学、养生、天文、地理、历史等方方面面的文学史料,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不愧被称为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