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太监王振

此人出生后就住进监狱,长大后却振兴大汉王朝,这个人是谁呢?
1个回答2022-12-28 00:02
此人出生后就住进监狱,长大后却振兴大汉王朝,这个人是汉宣帝刘病已。
明朝大太监刘瑾生平?
1个回答2024-02-01 23:09

刘瑾(1451年—1510年),陕西兴平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朱厚照,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

后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唐朝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院校
1个回答2022-12-03 16:10
应该算北京的公立大学
巡回检察组米振东在监狱是第几集?
1个回答2024-02-07 00:52

《巡回检察组》由于和伟,韩雪主演的一部反腐剧。米振东在监狱是在笫二十一集。

第八节 博闻强记 晋朝就有声音共振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3 03:55
  有个成语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早的出处是张华的《鹪鹩赋》,赋中形容鹪鹩这种小鸟“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   魏晋时的老庄之学很盛,“竹林七贤”就是这一门学问在当时的代表。张华也不能例外,他学老庄最著名的成就是一篇《鹪鹩赋》。> >   鹪鹩(音“交辽”)是一种小鸟,“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其羽一无可用,其肉也非美味,随遇而安、自得其乐。雄鹰因为擅猎而被人驯化,鹦鹉因为能言而被人囚禁,鹪鹩却因为一无可用,得以自在逍遥。> >   张华以为鹪鹩“无用”而得全生,但他万万不会想到,1700年后的中国人,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当成美味来吃的,像鹪鹩这样的野生小鸟,说不定因为“壮阳”之效而被中国人大快朵颐。> >   张华用鹪鹩宣扬的知足常乐和洁身自保的观念,与庄子的保命哲学如出一辙,但是不久,张华就被推荐到了朝廷中,先任魏国的中书郎,晋开国后,又拜为黄门侍郎。这个结果,应该与他的岳父有些关系。> >   张华的记忆力特别强大,简直就是过目不忘,世人凡有所问,无不对答如流。对了,“对答如流”这个成语也出自张华。> >    张华还博闻强记,更难得的是在那个年代他懂得不少科学道理。有户人家有一个铜盆,早晨和晚上不敲自鸣。人人以为有了妖怪。张华说:“哪有什么妖怪?这是 因为皇宫里有一口钟,厚薄和这个铜盆一样,宫里每天早晚要敲钟,振动频率和这个铜盆一样,所以它也跟着响,这叫做共振。如果把这个铜盆锉薄一些,它就不会 再响了。”> >   铜盆的主人将信将疑,试着把铜盆锉薄了些,果然从此再没有响过。张华的名声因此而传开了。> >   张华一度被荀勖、冯这两个家狄陷害排挤,失掉了官位,赋闲在家。小人陷害反倒成全了张华,他趁这个机会,把过去搜集到的许多珍贵奇异的资料和荒诞离奇的传说,整理为《博物志》400卷,可谓开志异文学的先河。> >   真正有才能的人就是这样,小人对他的打击和排斥阻碍的仅仅是他的仕途,但在学术作品上,反倒往往成全了他。> >   张华不是士族出身,所以对其他庶族中有才华的人也没有排斥情绪,愿意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撰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得他照拂的人之一。> >   陈寿在原来的蜀汉因为不拍宦官黄皓的马屁,而屡屡被谴责排斥。陈寿的父亲去世后,按当时的礼法,父母死后三年不得接近女性,但陈寿因病叫一个婢女为自己调药,被人看到了,传扬开来,立刻被当时的道德愤青们痛加谴责。以致改朝换代多年后,陈寿也不能出仕为官。> >   所谓的孝道礼法就是这样荒唐,就像后来人们喊“万岁”表忠心一样,永远“左”得没边。开始喊“万岁”的挺得宠爱,后来有人喊“万万岁”,就显得喊“万岁”的不够忠心了。> >   “左”,是没有止境的。苏联时期,斯大林讲话后,全场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没有人敢首先停下来,有时对鼓掌竟然长达几十分钟,直到有人累晕。> >   中国的孝道礼法就是这样的东西,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一个比一个残忍,为了保证老娘有充足口粮,竟然想到了把自己的儿子活埋以节省粮食的主意。> >   张华是第一个停下鼓掌的人,他大胆推荐陈寿担任著作郎,使他得以完成皇皇巨著《三国志》,陈寿病死后,张华又派人到陈寿家誊写这部巨著,《三国志》流传后世,张华居功至伟。

悲伤的电影,英语怎么说
1个回答2024-06-12 03:46
tragedy 悲剧 即可。
狗狗的帽子怎么做
1个回答2024-06-12 03:46
 1.先量好宝贝头的尺寸。如:两耳间的距离、眉骨到后脑的距离等,裁剪时要留1cm左右的缝合处。
  2.画好帽檐。大小看个人喜好。帽檐我是用了一层皮和一层布,中间夹了一层卡纸,这样会比较硬。
  3.将帽檐和帽子缝合。两侧用皮条连接,长短最后先式一下再订。
  4.简单吧。帽子做好了。可以按个人喜好加点装饰。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6-12 03:45

1、范进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事迹: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进入了癫狂状态。

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

2、杜少卿

人物形象:杜少卿是一个生活在末世但已然有所觉醒并不断反思的人物。他的出现无疑是讲既沉重又黑暗的封建黑墨炸出一条缝隙,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士人该走什么样子的道路,却显然昭示了士人之前所走道路的不可行性。

杜少卿不愿为官,但不似陶渊明的隐逸,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他不满官场的黑暗,但不同于阮籍嵇康的怪诞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他另有生活情趣;在支持个性自由和女性解放方面,他比贾宝玉更为积极乐观。

事迹: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

3、周进

人物形象: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事迹: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字字珠玑的好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看完《少年的你》,回头再看郭敬明导演的《悲伤逆流成河》是什么感受?
1个回答2024-06-12 03:44

年少青春的我们就喜欢看一些关于我们同龄阶段的影片,想要知道和我们一样年纪的人又有什么样的遭遇,但同样是青春电影,看完刚上映的《少年的你》,回头再看郭敬明导演的《悲伤逆流成河》又是一种什么感受?



高考之前的宣誓,复习时沉重的压力与父母老师的期望,甚至是高考当天的大雨,都让经历过高考年轻的观众感同身受,当白花花的试卷漫天洒落意味着青春的的结束,相信电影院的观众也想起了自己高考之后的疯狂与轻松。在选题方面,《少年的你》则颇具社会意义,最近几年来上映的青春电影几乎都没有避开爱情线,《少年的你》中小北和陈念之间虽然产生了情谊,但表达得十分隐晦,并且在爱情产生之前故事就已经被一场凶杀案带到了另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上——校园霸凌。


被认为第一部公考探讨校园霸凌的青春片是改编自郭敬明小说的《悲伤逆流成河》,也得益于精妙的选题,《悲伤逆流成河》对校园霸凌的探讨也让不少普通观众忽略了点影本身的质量,而《少年的你》的出现则又一次将这个话题带到了大众视野。

《少年的你》和《悲伤逆流成河》内容都是直面青春疼痛的影视作品,它们的出现,无论口碑的高低,讨论声却总是连绵不绝从未间断,它们以一种柔软的表达方式,深深戳中了观众的痛点。

儿童营养品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6-12 03:43
任何儿童营养建议的方案,都没有肯定地要求儿童一定要喝牛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也没有说一定要吃奶类。因此,儿童是否选择牛奶,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来决定,应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给儿童提供牛奶。牛奶的营养成分含量是(按每100克计):蛋白质3.4克、脂肪4.0克、乳糖4.8克、钙104毫克,即牛奶富含优质蛋白和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钙。无论是优质蛋白还是钙,对发育中的儿童都非常重要。儿童不一定要喝牛奶补充优质蛋白和钙,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儿童多喝牛奶。另外,常给儿童吃虾皮蒸水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虾皮的钙含量极高,鸡蛋的优质蛋白含量也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