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刘邦杀韩信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呢?
1个回答2022-12-04 09:40
因为当时韩信的名声太高了,已经威胁到了刘邦自己的统治了。
刘邦怎么杀韩信的?
1个回答2023-04-10 01:45
竹刀斩韩信,就是用竹子制的刀锯死韩信的
刘邦为何要杀韩信呢?
1个回答2022-12-02 04:23
刘邦忌惮韩信。韩信彼时已是异姓王,在他的封地呼风唤雨威望极高,刘邦怎会不忌惮此人?
对于刘邦而言,韩信是非常有用的一个人,那刘邦为何杀韩信?
1个回答2023-03-31 12:10
这是因为政治角逐的原因导致的,和萧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吕后对韩信是比较忌惮的,所以才导致对方死亡。
刘邦杀韩信打一成语
1个回答2024-01-11 02:25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 :“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 ;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刘邦不光杀韩信,还灭其三族,韩信到底哪里得罪刘邦了?
3个回答2022-12-07 10:42

其实韩信是吕后杀的,并不是刘邦直接下令,至于得罪谈不上,其实主要是势力有点大,最后又不知道谨慎,所以就会这样。

韩信是对刘邦贡献最大的人,为何刘邦在得了天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韩信?
1个回答2023-01-31 23:45
因为韩信有谋反的举动,暗中勾结匈奴,对大汉形成了威胁,所以刘邦会灭掉他。
韩信立下了大功,刘邦为什么还要杀他呢?
1个回答2022-12-18 13:37
刘邦之所以还要杀他,是因为刘邦认为韩信的功劳太大,可能会威胁到自己。
韩信被杀时,刘邦知道吗?
2个回答2023-07-14 14:46
首先 刘邦不知道 其次 吕后既派笑芦然敢下手 就知道即使不通升亏报刘邦 刘邦也不会怪罪
当时内个情况 韩尘带信其实是必死无疑了
“三不杀”是在什么情况下许诺的,刘邦听到韩信之死,说了五个字
1个回答2024-03-17 17:26
刘邦的诛除异姓王之举,和韩信的被杀,二千多年来,已经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了,纵观刘邦的诛除行动,人们也是褒贬不一,在对待异性王这件事情上,刘邦对韩信是尤为的忌惮,毕竟大汉的大半江山都是韩信所打回来的,当刘邦班师回朝的路上听闻韩信被杀之时,史记记载了他当时的语境:“且喜且怜之”。

这五个字表明了刘邦当时复杂的心态,韩信的军事才能可谓是千百年难得一见,为了大汉江山的永固,杀了他无可厚非,此刻刘邦是高兴欢喜的;身兼百战,亡赵国灭齐国,战楚霸王,多年来沙场征伐,为报答知遇之恩,交出钟离昧,不理睬蒯通之三分天下之计,对刘邦可谓是仁至义尽,虽不免有点狂妄,可却是功勋卓著,从齐王转封为楚王,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刘邦一个个举措,对待韩信实为不公,这点刘邦深明却也不得不防,一字“怜”,可见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深深同情,杀你不是因为忠不忠心,而是因为你有造反的能力,仅此而已。

韩信怎么也不会想到,堂堂大将军,终有一天会成为他人俎上之肉,而这个掌刀之人乃一妇人尔,吕皇后就是这个亲手结果了韩信之人。关于韩信之死,说法不一,有那么个版本可谓是流传最广,也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

韩信由于不满刘邦,所以勾结陈豨造反,并写了一封信指导其用兵,结果信件的秘密被韩信府邸的一个下人知道了,下人秘报了萧何,萧何请示吕皇后,为了稳住韩信,吕雉让萧何去请韩信入宫,结果韩信一入宫就被诛杀于未央宫中,其中韩信和吕雉还有这么一段情节,韩信说刘邦曾经答应“五不死”的承诺,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须知,自古以来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何况是真想杀一个人还需要理由吗?就这样将韩信置于一口大钟之下,让宫女用白练布将其勒死,如此就实现了“五不死”。

其实,纵观韩信的一生,我们就会知道,他虽然是军事巨人,却也是政治侏儒,而其死也被后世人认为是自己找死。就拿这“五不死”之说吧,当年刘邦违背盟约,追击项羽,于是邀请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来助拳,特别是韩信有着举足轻重,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作用,于是韩信就摆谱了,他没来。于是刘邦分封韩信为三齐王,即天齐王、地齐王、君齐王,也可以看成是三齐王之地,即真正意义上的齐王,除此之外,还答应他“三不杀”,《西汉演义》记载:“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由此也演变成了“五不死”之说。

当然演义终归是演义,是民间的杜撰版本,为了增添传神色彩,也为了对“兵仙”逝去的惋惜,以及对刘邦和吕雉夫妇恶毒的嘲讽。

自古,为君者最为记恨的就是属下人对其的威胁,更别说还是一个掌控天下数十万大军,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了,韩信的出现成就了刘邦,却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深受其忌惮,也就不免落得惨淡的下场。

历史上韩信之死,并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史记记载:韩信与陈豨私底下有接触,据说是想要突袭吕雉和皇太子,结果被人告发,吕雉命令萧何将其诱骗到长乐宫,告其谋反之罪将其杀之。韩信之历史也就在此而告一段落,留下的就是刘邦“且喜且怜之”的复杂情绪。

(图文来自网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