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口相声李金斗轶事

关于奋斗的名人轶事
1个回答2024-03-18 12:28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十分珍惜时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午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休息,而到午夜又起床工作。”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巴尔扎克的写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他创作出像《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90多部中长篇小说,成为一位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之所以著作等身,与他珍惜时间、勤奋写作是分不开的。
李辅国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1-20 22:32

唐肃宗继位后,唐玄宗当了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一天,久雨初晴,玄宗到了勤政楼。楼下的市民和来往行人,见到了玄宗,流着欢喜的眼泪,高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当时肃宗正生病,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他私自矫诏,将唐玄宗迁到西内。(唐太极宫称西内)护送唐玄宗的人,只配了二三十个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却都有执刀的卫士,他们都听从李辅国的命令。看到这种情况,唐玄宗很吃惊,好几次掉下马来,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马。高力士骑马银态拦来到李辅国面前锋胡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不应该这样无礼,你给我下马。李辅国赶紧下了马。高力闭数士宣示了唐玄宗的旨意,将士们应该忠于职守。于是李辅国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内,齐声喊,太上皇万福,纷纷向唐玄宗叩拜。高力士又说:“李辅国来牵马。”李辅国赶紧穿上靴子,去牵马,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内。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唐玄宗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不久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都流放到瘴气多的地方,这都是李辅国下的假诏书。当时唐肃宗病危,李辅国专权,他也怕西内唐玄宗再有什么变故。

李坧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1-22 11:33

纯宗李坧幼年因被宫女下毒暗害,所以身体受到损害,不能生子(亦有天生不能生育的说法)。即位后立弟弟李垠为皇太子,日韩合并后降为李王世子。

李叔同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1-21 02:26

弘一法师出家后,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法师。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内已经枯死多年的树枝,容发出新嫩的绿芽,很纳闷,便对法师说:“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一位高僧来到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还有一次,徐悲鸿先生又去看望弘一法师,他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没有伤人的意思,徐先生觉得很奇怪,便问:“此兽乃山上野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法师说:“早先它被别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会伤害我。”

李春芳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1-26 06:43

胡适与鲁迅曾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人吴承恩。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沈承庆遗作《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史学界对此尚有争议。
李春芳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号“华阳洞主人”。《西游记》第95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相一致。
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经沈先生考证,吴承恩写的是《西湖记》,而不是《西游记》。 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是奉亲养老,“公既归,则角巾私第,岁时伏腊,群诸子姓,绯衣蟒玉,奉觞尊人前寿。”归乡后,父母身体尚好,李春芳得以服侍将近十年,逢年过节或者父母生日,李春芳“率诸子姓次第上寿,二尊人顾而色喜”。隆庆皇帝颁给李春芳的《归田敕》里有一句“展至乐于家庭”,这一点李春芳做得很好。《明史》里也说:“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二是交友论道, “从里中鸿生巨儒及诸后生讲论道艺”,与一些老朋友 “欢续旧游”。李春芳的 《贻安堂集》里有很多文章和诗歌反映出这样的交往,如 《夏日同诸会丈燕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报刘一丈书》中的刘一丈,宗臣的父亲宗周与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解宋、袁怀堂、陆西星等人, 《贻安堂集》以及 《兴化县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十几年,李春芳还为兴化以及周边州县写了不少文章,如 《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 《重修烟雨楼记》、 《重修泰兴县儒学记》等等,有些文章里提到泰州与兴化的关系: “海陵去吾兴百里而遥,风气习尚大相类也。士人尚廉耻之行,闾阎敦简朴之风,而人生其间,往往多寿”;提到高邮交通的发达: “夫邮四通九达之逵也,凡吴楚闽越转输筐篚之贾,朝觐聘问之使,南北交驰无虚晷”,至今,这些文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三是关心民事,“间或婆娑里社从三老问年穰匮”。尽管曾经贵为首辅,但归乡后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李春芳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 “回风俗之一端”。此外,兴化县志里还有李春芳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李春芳致仕的评价。王锡爵《太师李文定公传》里也对李春芳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李春芳“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 明万历初期,李春芳已居林下,闻时政乖舛,每燕居窃叹而不言。某日,适登金山,有感而发,赋诗云:  谁将一卷石,点破波心碧。  如彼浮云起,太虚生障隔。  我欲遣天丁,铲此块然迹。  顿令如掌平,悠悠无喘激。  明晚期,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亦游金山,观其诗赞不绝口,遂提笔手书,后被勒石壁间。过客传诵,为金鳌题咏第一。

李泰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18 11:28

贞观中,唐太宗把在长安城东南部,曲江南岸一带的原隋朝离宫芙蓉园赐给了儿子李泰,此园“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园中“广厦修廊,连亘屈曲,其地延袤爽垲,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坂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
李泰去世后,高宗将此园赐给了太子,开元时唐玄宗作为御苑,这座御苑里,水边至南岸高地建有紫云楼、彩霞亭等仙山楼阁般的宏伟宫殿群。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之子李昭道有写生图画传世,宋人有变体摹本。 贞观中,唐太宗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李泰大宅,且在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宅邸还是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有堤以便人们来往,故名魏王池及魏王堤。
魏王池与魏王堤古时被称为“都城之盛”,是文人墨客的游赏圣地。特别是每年春天,这里堤上杨柳依依,堤下河水清清,堤外湖水湖光水色,招来无数游人。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咏叹(唐代韩愈、白居易、韦庄、刘禹锡、宋代施宜生、梅尧臣、邵雍等均留下了不少诗篇),还在这里举行“修禊”等活动。古时以来,形成一种民俗,即在农历三月上已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就叫做“修禊”。
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是因魏王李泰之名而闻名于世。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其次子魏王李泰在龙门山宾阳洞开凿佛窟,为母亲冥福。于宾阳南洞正壁雕造了五尊大佛像,主尊阿弥陀佛高约8.20米,面相饱满,额方颐丰,颈部刻横纹二条,头作高肉髻,刻波状发纹。内着僧祗支,胸间束带,外披双领下垂袈裟。两侧侍立的二弟子高约5.80米,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神情谦恭。外侧侍立的二菩萨高约6.50米,头戴高花蔓冠,颈下戴项圈,身披披帛和联珠纹璎珞,下身着百褶长裙,身体呈直筒状,立于莲台上。
《伊阙佛龛碑》,又名《三龛记》、《褚遂良碑》。是李泰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在宾阳洞完成造像后镌刻的发愿文,碑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共计一千八百余字。 此碑现存洛阳龙门西山宾阳中洞和南洞之间,虽名为碑,实为摩崖刻石,通高约5.00米、宽1.90米,是龙门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碑首上有蟠螭形浮雕,上有仿木结构的屋檐建筑,正脊两端配鸱尾,脊正中有迦陵频伽鸟,龟跌座首已残毁。关于该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嘉佑六年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传世墨拓以明代何良俊清森阁旧藏明初拓本为最佳,拓工精致、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编》所载犹多五十余字,1960年发现一宋代拓本,现均藏于北京图书馆。

李密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10 05:24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

李政道的人物轶事
1个回答2024-02-27 02:26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李丰平的人物轶事
1个回答2024-02-26 22:36

一块雨花石讲述烈士革命爱情
2009年,雨花台一块血红色的雨花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块雨花石蕴藏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是在雨花台牺牲的女战士郭纲琳,男主人公则是原浙江省省委书记李丰平。
09年李丰平的女儿李大纲、李大琳来到雨花石博物馆捐赠了一块血红的雨花石。这块石头不仅象征着郭纲琳的英勇,也代表李丰平对其深深的思念。李丰平偶然得到这块红色雨花石的,心里一直想把雨花石捐给雨花台,但是由于种种原滑芹手因,直到2008年3月去世,都没能亲自前来捐献。两个女儿为了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特地赶来南京进行捐献。
李丰平早年曾参加党的地下斗争,和郭纲琳在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并肩战斗。为了革命,很多同志在那个年代都会以“夫妻”身份作掩护,而李丰平和郭纲琳一开始也是为了打掩护才成为夫妻的信嫌。但他们在一起战斗的岁月里,相互产生了好感,在共同的革命首差生涯中,由于深厚的感情,被组织批准为革命夫妻。但是他们俩还没享受新婚的甜蜜,就先后被捕入狱。西安事变后,李丰平虽然得到营救而出狱,但1937年郭纲琳已经在雨花台牺牲。在雨花台收集的郭纲琳的史料中,她与李丰平的爱恋一直没有记载,是这块雨花石的出现,才让纪念馆掌握了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李丰平的两个女儿介绍,姐妹俩的名字之所以叫“大纲”“大琳”就是为了纪念郭纲琳。

关于李白有哪些有趣的传说轶事?
1个回答2024-02-28 22:22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