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论有声书

论语十则感悟
1个回答2024-02-12 17:34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的感悟,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10 23:34
发愤努力。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发愤努力,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宰予这样的人就不行,不知刻苦学习,白天睡懒觉,浪费了大好时光。冉求这样的人也不行,喜欢找借口,逃避学习之苦。孔子是很不喜欢这两种人的,并给予了毫无情面的直接的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些人在孔子看来,犹如朽木,好似粪土。而孔子最引以为豪的是自己能做到“发愤忘食”,同时,他还强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否则就会功亏一篑。是成是败,全在于自己能否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能否做到脚踏实地。一筐土一筐土地累积不止,最终定会堆出一座大山的。
论《岁月》电视剧的感悟
1个回答2024-03-11 16:33
这两天,看了看电视剧,电视剧是根据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改编而成,电视剧《岁月》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有大智慧的好剧。而剧中人物所讲的经典台词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囊括了很多生活哲理和处世经验,在做人与做事方面带给我们很多启迪。电视剧整体情节是梁志远是研究生高材生,毕业后,去了卫生局工作,刚毕业的年轻人总是带有书生气,想做出点事来,但是经过几年下来发现,从领导到身边的同事都和自己的所做所为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好在有个好的领导去给他点破,提醒他,要想有所发展,少说话多干,多观察等,慢慢地他也悟出了点道理,渐渐走上了新台阶的故事。要想去了解,可以回头去品味剧情。

尤其是他领导闻局长说的一句话:要清高,也可以,那就要清高到底,无欲无求,也算活出个境界;如果要入世,那就放下架子来入世,就怕是清不清,浊不浊,丢了好人的优点,又学了坏人的缺点。因为这句话慢慢让梁志远感悟出了一些道理,是什么,就是,要想生活好点,自己位置有发展,就要彻底放下面子,放下清高的思想,去灵活的处理和周围的人的关系网,真正去入世。回想本人自己刚开始工作那时候,也是和梁志远一个想法,对于那些阿谀奉承的话很是不屑,弃之以鼻,也可以说是清高,虽然自己也挺勤快,但是发现,没有去灵活的和领导同事之间打理好关系,确实很难有所发展,不是说一定要溜须拍马,而是话不能说决,不能说死,不能一根筋,要去融入进去,自己曾几年前就吃过这个亏,曾经可以上位,上一个台阶,但是初始的自己却是那么实在,那么不知变通,导致错失了机会,反而让一个新人上,刚好这新人就是会比较灵活处理和人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在企业或者体制内,要想有所发展,和人之间的相处很重要,哪怕是一言一行,错了,可能就错失了机会,如果就是想在底层干,那么一根筋下去也未尝不可!这电视剧其实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当然,去看原著(沧浪之水)也行,都值得去认真的看,尤其是对于刚加入工作的人来说,会更有收益。我是小林,这是我对电视剧的一点感受,有时间看看原著最好!大家有不同感悟欢迎大家来交流!
大学生对于军事理论的意义和感悟
1个回答2024-02-22 07:02
我认为,大学生对于军事理论的意义和感悟可以从军事的一些方面来了解国家的强大,因为国家强大了军事力量才可以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负。
10则论语及其感悟
1个回答2024-02-05 01:34
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4、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5、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6、战争: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
7、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
8、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想,但如果其中一个不断搅扰着你,剩下的就仅仅是行动了。
9、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0、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11、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论语第一章的内容翻译和感悟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4 18:2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解:学习而且将所学时时地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出编撰者们所希望的读者阅读《论语》时的态度:学习孔子和弟子们言说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应用于自己修身、济世活动),不也令人高兴吗(就编撰者的亲身体验而言,将《论语》的道理随时运用与生活实际是令人高兴的)?(在践履《论语》讲述的道德的过程当中,)如果你邂逅素昧平生,却同自己一样地将这些道理体现于实际生活的人,不也感觉快乐吗(编撰者的体验是,《论语》里面的道理,即便是“愚夫愚妇”的生活,亦能有所体现,未必非得读书才能明了,因此,他们相信,《论语》的读者,常常会遇到同样奉行这些道理的人,因而共鸣,因而快乐)?自己实践《论语》里的道理,如果不为他人所理解,(虽然没有共鸣的快乐,却)也不烦恼(,仍然继续学习、践履《论语》讲述的道理),(那么,)不就达到(《论语》所倡导的)君子(这一人生目标)了吗(君子是不因外物而担忧、而恐惧的人;在志向与现实的差别之间,他们进人事而俟天命)?

论语第二篇及翻译和领悟
1个回答2024-02-23 03:10
《论语十则》中的第二则: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忠诚。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龙场悟道的理论概述
1个回答2024-02-22 13:00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