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长兄为父

长兄为父什么意思 什么是长兄为父
1个回答2024-01-03 16:54
  1. 俗话说的好,“哥哥是父亲,母亲和老嫂子。”这句话解释说,最年长的孩子有责任承担家庭,应该关心和照顾年轻的兄弟姐妹,和帮助父母把家庭的“父亲”意味着作为一个哥哥不仅是照顾他的弟弟妹妹,还有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责任。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不仅是兄弟姐妹,而且有点像和父母之间的养育感情。兄弟对哥哥的尊重仅次于对父亲的尊重,所以有“哥哥就是父亲”的说法

  2. 可以理解为:“哥哥就像爸爸”。家中长女、长女应当协助父母照顾年幼的兄弟姐妹和承担家务;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外出,世故),家里的老大应该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照顾好弟弟妹妹,尽他们的赡养和教育的义务

  3.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告诉人们,老大在前面出生,在前面成长,在前面吃苦。作为长子,他应该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帮助父母管理好家庭。如果大的这样做,小的也会跟着做。大的会履行他的职责。小的会尊重大的,爱小的,尊重大的。家庭会更好。如果每个人都像一盘松散的沙子一样关心每个人,这个家庭就会瘫痪!
怎样看待“长兄为父”这个成语
1个回答2024-01-22 08:12
长兄为父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兄长要肩负教育、培育弟妹的责任。
出处
孟子《跬道》,曰:“理亦无所问,知己者阕砻。良驹识主,长兄若父”
涵义
常言道:“长兄为父,老嫂比母”,这句话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是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跟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
可理解为:“长兄如父”。 家中的长子、老大,应协助父母照顾弟妹,主持家务;家中父母不在(外出、世故)时,家中的老大要担当起父母的责任,照顾好弟妹尽扶养、教育之责。
生活中很多例子,它们都在告诉人们:老大生在前头,长在前头,吃苦也当在前头,作为老大应当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帮父母把这个家治理好。大的这样做,小弟也会跟着学,大的尽上本分,小弟也会尊敬大的,大的爱小的,小的敬大的,这个家就好起来了,若各人顾各人像一盘散沙,这个家庭就瘫痪了!
典故
相传包公的母亲在五十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在睡觉时,忽然一道霞光,从天而降,不偏不倚落到肚子里,这样包母便怀孕了。
此时包母的媳妇也怀孕了,旧时婆媳同时怀孕,倒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但包母想年岁也那么大了,不想再怀孕了,于是想尽办法,要把腹中的胎儿弄掉,可是用尽办法也没把胎儿打掉。
包母分娩了,生了个男婴,媳妇也生了个男婴,可是包母生了个奇丑无比的男孩,皮肤黑黑的,双眼像铜铃一般的大,于是叫媳妇来说:“媳妇你也知道内情,不是婆婆这把年纪不要颜面,现在生了个丑八怪,就请你偷偷的把他送到河里丢掉,免得丢人现眼。”媳妇听了二话不说,就将这“丑八怪”抱走了。
几年后,包母的孙子长大了,准备上学堂读书,包母摸着孙子的头,触景生情的对媳妇说:“唉!我生的那个丑八怪要是没死,现在也该上学堂了!”
媳妇对着婆婆笑笑说:“婆婆,你想不想看他?”婆婆叹了口气说:“现在想看也看不到了,恐怕早就投胎了!”媳妇转身出去,不一会儿便带领一个六、七岁的黑脸男孩进来说:“你看这是哪个!”婆婆一看,惊喜若狂:“啊哟,这是我的包儿呢!你当初没把他抱去丢掉?”媳妇说:“婆婆,无论如何,他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怎么忍心把将他丢掉!可是当时婆婆的吩咐,做媳妇又不敢不从命,就偷偷的将他养下来,和你的孙子一人吃一边的奶。”
当你的孙子会开口叫我“娘”时,他也跟着叫我“娘”!现在我可以把他还给婆婆了!包母一把拉过“丑八怪”,深情的说:“包儿,你虽然是我生的,可是却是你嫂嫂的奶把你养大的,是你嫂嫂救了你一命!快给你嫂嫂磕头谢恩。”
包公听了母亲的话,给嫂嫂连磕了三个头,后来,包母去世了,包公仍由嫂嫂照料,于是口口声声的称嫂嫂为“嫂娘”。包公后来在朝廷做了很清廉的官,也从未忘记把嫂嫂当母亲那样的尊敬。
“长兄如父”是这样么?
1个回答2024-02-29 20:39
对,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为致》)不能认为只要赡养就是孝,犬马也要养,不敬父母,与养犬马有何分别 。如果子如的言语行动老是忤逆父母,使父母感到痛苦,纵然给父母锦衣美食,亦为不孝。所以必须孝顺。悌指兄友弟恭,如果兄对弟不友爱,弟也就无法对兄尊敬,自古“兄弟阋于墙”的事不胜枚举。兄弟之中,长兄为大,长兄最早协助父母照顾诸弟,最早协助父母主持家务,对诸弟尽扶养、教育之责。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如父”之说。
长兄为父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04 16:44

相传包公的母亲在五十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在睡觉时,忽然一道霞光,从天而降,不偏不倚落到肚子里,这样包母便怀孕了。
此时包母的媳妇也怀孕了,旧时婆媳同时怀孕,倒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但包母想年岁也那么大了,不想再怀孕了,于是想尽办法,要把腹中的胎儿弄掉,可是用尽办法也没把胎儿打掉。
包母分娩了,生了个男婴,媳妇也生了个男婴,可是包母生了个奇丑无比的男孩,皮肤黑黑的,双眼像铜铃一般的大,于是叫媳妇来说:“媳妇你也知道内情,不是婆婆这把年纪不要颜面,现在生了个丑八怪,就请你偷偷的把他送到河里丢掉,免得丢人现眼。”媳妇听了二话不说,就将这“丑八怪”抱走了。
几年后,包母的孙子长大了,准备上学堂读书,包母摸着孙子的头,触景生情的对媳妇说:“唉!我生的那个丑八怪要是没死,现在也该上学堂了!”
媳妇对着婆婆笑笑说:“婆婆,你想不想看他?”婆婆叹了口气说:“现在想看也看不到了,恐怕早就投胎了!”媳妇转身出去,不一会儿便带领一个六、七岁的黑脸男孩进来说:“你看这是哪个!”婆婆一看,惊喜若狂:“啊哟,这是我的包儿呢!你当初没把他抱去丢掉?”媳妇说:“婆婆,无论如何,他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怎么忍心把将他丢掉!可是当时婆婆的吩咐,做媳妇又不敢不从命,就偷偷的将他养下来,和你的孙子一人吃一边的奶。”
当你的孙子会开口叫我“娘”时,他也跟着叫我“娘”!现在我可以把他还给婆婆了!包母一把拉过“丑八怪”,深情的说:“包儿,你虽然是我生的,可是却是你嫂嫂的奶把你养大的,是你嫂嫂救了你一命!快给你嫂嫂磕头谢恩。”
包公听了母亲的话,给嫂嫂连磕了三个头,后来,包母去世了,包公仍由嫂嫂照料,于是口口声声的称嫂嫂为“嫂娘”。包公后来在朝廷做了很清廉的官,也从未忘记把嫂嫂当母亲那样的尊敬。

长兄为父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3 19:51

长兄为父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兄长要肩负教育、培育弟妹的责任。

孟子《跬道》,曰:“理亦无所问,知己者阕砻。良驹识主,长兄若父”

译文:家中的长子、老大,应协助父母照顾弟妹,主持家务;家中父母不在(外出、世故)时,家中的老大要担当起父母的责任,照顾好弟妹尽扶养、教育之责。

例句:俗话说长兄为父,你的后半辈子自然作为弟弟会照顾。

扩展资料:

近义词:老嫂比母

故事:

相传包公的母亲在五十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在睡觉时,忽然一道霞光,从天而降,不偏不倚落到肚子里,这样包母便怀孕了。

此时包母的媳妇也怀孕了,旧时婆媳同时怀孕,倒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但包母想年岁也那么大了,不想再怀孕了,于是想尽办法,要把腹中的胎儿弄掉,可是用尽办法也没把胎儿打掉。

包母分娩了,生了个男婴,媳妇也生了个男婴,可是包母生了个奇丑无比的男孩,皮肤黑黑的,双眼像铜铃一般的大,于是叫媳妇来说:“媳妇你也知道内情,不是婆婆这把年纪不要颜面,如今生了个丑八怪,就请你偷偷的把他送到河里丢掉,免得丢人现眼。”媳妇听了二话不说,就将这“丑八怪”抱走了。

几年后,包母的孙子长大了,准备上学堂读书,包母摸着孙子的头,触景生情的对媳妇说:“唉!我生的那个丑八怪要是没死,也该上学堂了!”

媳妇对着婆婆笑笑说:“婆婆,你想不想看他?”婆婆叹了口气说:“想看也看不到了,恐怕早就投胎了!”媳妇转身出去,不一会儿便带领一个六、七岁的黑脸男孩进来说:“你看这是哪个!”婆婆一看,惊喜若狂:“啊哟,这是我的包儿呢!

长兄为父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1-28 13:30
长兄为父并不是成语,这是一句俗话,就是人们常用的一句口头语
长兄为父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1-27 06:39

常言道:“长兄为父,老嫂比母”,所以严格意义来说,“长兄为父”只能算是俗语,出自孟子《跬道》,曰:“理亦无所问,知己者阕砻。良驹识主,长兄若父”。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弟 如事兄 是什么意思? 又写作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5-08 11:02

意思是: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出处: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弟子规·出则悌》

《弟子规》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满清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李毓秀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