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州大鼓

兰州非遗:兰州太平鼓简介
1个回答2023-12-10 01:13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在兰州,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一起来了解下兰州文化中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诸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

  太平鼓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兰州太平鼓表演中小伙们的基本步是:闪、展、腾、挪、翻、转、跳、跃。他们前跳一丈龙摆尾,后退八尺虎翻身;左斜似蛟龙戏水,右斜似猛虎吞羊;进步连环十三鞭飞扬,惊心动魄。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当锣鼓响完,鼓手围圆,先打“鹞子翻身”,一层、二层、三层,层层开花,象征着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鼓手们打“黄河激浪”时,他们轮番将鼓抛向空中,一层落下,一层又起,大浪滚滚齐头并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黄河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其它阵法还有:鹰击长空、响雷惊炸、两军对擂、四门、三阳开泰、铁臂合围、万马奔腾等等。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

  你可能会喜欢:

  武汉结婚习俗具体有哪些

  成都旅游文化,成都好玩的地方

  解惑:成都为什么叫锦城

  城市名片:成都地标性建筑
干花与贵州非遗的关系
1个回答2024-01-18 10:41
紧密的关系。贵州非遗包括传统技艺、手工等,一些民族群体,如苗族、布依族等,都有干花的传统制作技艺。鲜花通过特殊的处理方法变成干花,以保留花朵的形状和颜色,可以用于装饰、手工制品制作和民俗活动等多个方面。
杭州市区级非遗如何申请?
1个回答2024-01-29 18:04
杭州市区。非遗申请可以到市政府有专门的单位去管理。
贵州有哪些非遗文化?
2个回答2023-02-01 08:38
挺多的旅游大省。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1个回答2024-01-26 00:48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从古至今,物质文化遗产一向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可摸,可触,精美的做工,别致的外形,给人触觉上极大的满足。相比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欢迎程度就少得可怜,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它独特的韵味。


今天,我跟随妈妈来到上虞图书馆,还了书,也借好了书。下楼时,我一眼瞥见电梯旁边有一座仿古建筑,我抬头看牌子,上面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大大的问号占据了我的头脑,于是我在征得妈妈同意后,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建筑的大门。进去之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座泥塑:一位老人与一位妇女正在补一张破掉的渔网,旁边有几只小鸡在啄食米粒,还有一只强壮的母鸡,墙上挂着铁叉和各种渔业工具,这泥塑雕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那几只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了,这里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浓缩成六幅图,分别是“英台思读”、“三载同窗”、“私定终生”、“楼台相会”“哭祭山伯”、“化蝶双飞”。每幅图都是黑底白线,与名字丝丝入扣。旁边同样有一座泥塑,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的故事。祝英台男装正与梁山伯在桌前诵读,两人的神情都很严肃,我不禁为他俩的故事轻轻叹息。我又看了古代戏剧道具,舜虞传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都是很精彩。

向左转|向右转

出来后,我仍然回味无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直接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给予人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3-10-21 14:05
扬州东关古渡的运河
徽州非遗项目的记录
1个回答2024-03-16 19:22
徽剧

徽戏是明代中晚期至清初,在“徽州腔”、“青阳腔”(合称“徽池雅调”)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吸收当时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清乾隆55年“四大徽班”北上进京时,徽剧声名大噪、风靡南北,进入全盛时期。

徽墨

自南唐奚廷珪始,取当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质量上乘,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赐其国姓,擢廷珪为墨务官。从此,歙州制墨名噪全国。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徽墨”由此而来。

歙砚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生产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歙砚问世在汉、晋、唐代,名声日盛,尤其唐代开元龙尾砚石被发现后,歙砚的名声更大。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3 05:29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4 20:31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5 04:38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