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连台琴书

琴台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3 15:46
琴台位于单县南护城堤内侧,相传是春秋时宓子贱政暇鸣琴处,故名琴台。琴台为唐代县尉陶沔所筑,前方后圆轿汪,呈半月形,又名半月台或姿带单父台。唐代大诗人高适、李白、杜甫曾联袂来游,题咏颇多。1945年10月,借琴台故址修闭册仔建了“湖西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规模须然不大,但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
古琴台有什么好吃的
1个回答2024-03-03 20:19
东湖啊,武大校园啊,黄鹤楼,龟山电视塔,江滩,中山公园,木兰山啊,湖北省博物馆,东湖鸟语林,归元寺,辛亥革命纪念馆,古琴台,晴川阁等等好吃的有豆皮啊,精武鸭脖,周黑鸭,面窝,热干面,糯米基,武昌鱼啊等。吃的话去汉口的吉庆街,精武路,武昌司门口的户部巷,洪山的虎泉,余家头
琴台?有什么典故!谢谢
1个回答2024-03-09 21:29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古时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曾在此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子期听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知音”典故由此而来。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以上供参考。
古琴台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4-07 05:13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古时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曾在此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子期听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知音”典故由此而来。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中央十一台的琴师
1个回答2024-03-17 17:06
没看节目,是年龄比较长的还是比较年轻的?
是不是刘铁山啊,因为没看节目,所以只能猜测了。
怎么去选一台钢琴呢?
1个回答2022-12-01 00:21
选购钢琴时,应选择较为大型且正规的专卖店里的钢琴,最好是较知名的品牌,后续有问题可以随时申请售后。选购钢琴前需充分试音,听音色是否清脆响亮,以及外观是否圆润流畅等,这些都是一个好钢琴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一台电钢琴需要多少钱
1个回答2023-02-16 10:29
几千块钱就可以买到
钢琴学习中,怎么选一台好琴?
2个回答2023-03-29 16:42
如果能接受3万左右,给你推荐宁多夫和齐默曼。都是很好的德国琴。
烟台最好的小提琴老师
1个回答2024-02-09 08:28
陈英碰如孝敏。陈橡卖英敏,男,1950年生笑稿,山东烟台人。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山东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
古琴台的由来?知音断弦是真的还是传说?
1个回答2024-02-27 02:22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相传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当晚雨过天晴,明月高悬,景色清新,伯牙抚琴抒怀,调寄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两人相约半年来此相会。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痛失知音,遂将七弦琴摔碎,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传说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从此,人们以“高山流水”象征深厚友谊,把“知音”喻作知心朋友。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不是传说,是实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