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在陕西的传承与发展

陕西话的发展历程
1个回答2024-03-13 15:53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

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关中运厅中方言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卖隐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实际上,在唐代等以关中地区为都城的朝代,关中方言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当时的标准读音。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悄闭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由仓颉造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楷书。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陕西的发展史
1个回答2024-06-04 09:04
陕西是华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0万年前就有蓝田人在此生息劳作,从公元前11世纪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陕西省是我国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古长安城的遗迹、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壮观雄伟的大小72座帝陵……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使每一个初到陕西的人都不自觉地挖掘内心深处的怀古悠思。
陕西不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自然风光绮丽:有灵秀险峻的西岳华山和临潼骊山;有激流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还有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陕北高原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更是陕西民俗风情的发源地:高亢的秦腔、激昂的锣鼓、精湛的剪纸和极富生活气息的农民画等,无不以其厚重的文化底韵和独特的黄土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也称三秦,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省会是西安。因在陕州(现为河南省陕县)以西,故称陕西。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区,属于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陕西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在元朝以前的陕西,并不包括汉中、安康等秦岭以南今属陕西管辖部分。
陕西杨凌的发展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3-03 12:50
作为全国唯一的农科基地,杨凌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目前杨凌移动人口较多。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陕西省咸阳市,目前在杨凌上学,学校学生多为外地移动人口。

所以从我目前的了解来看,除了饮食业之外,如果有一定的农业科研技术可以选择去杨凌继续深造。而目前的杨凌尚处于开发阶段,如果是大型企业,发展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

但是从现在往后推十年,杨凌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

从杨凌镇,到杨凌区(从属于西安),再到杨凌市,随着政府对杨凌的重视程度加深,杨凌的潜力绝对大。

如果您尚处于初期创业,并且想在杨凌发展,那么可以把经营重点放在学生这方面。

杨凌优秀的学校很多。本科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科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鄙人不才,目前就读于杨职院。我只是想说,杨凌技术方面的人才不少。所以你可以从小型企业不断往大型企业发展,如果熬得住,或将比在陕西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获得的机会要大许多。

不过也只是个人建议,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亲自来杨凌看一看。还有留意一下近几年国家给杨凌的政策。

希望对您有一些帮助。
青年可以为戏曲传承发展做些什么
1个回答2024-02-11 03:17

青年可以积极参与戏曲传承发展,向老一辈艺术家多学习多请教。


青年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历史上,科班和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师徒制培养了众多名家。随着戏曲院校的相继成立,大班制、集体制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发展到现在,为更好地促进拔尖人才的涌现,文化部实施了“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希望推动以口传心授重点培养好苗子,也让名家好戏得以薪火相传。

吃饺子的传承发展
1个回答2024-03-04 16:09

饺子现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渗物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亮孝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丛键液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雷剧的传承发展
1个回答2024-03-13 04:45

雷剧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起来的,雷州歌源远流长。很久以前,本地劳动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记载,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地兴建馆专供歌手往宿。此后,著名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并雷剧风韵开始组合成立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娘歌班所谓娘歌班是以歌姑娘为主、歌童为辅的男女两歌手在舞台上对歌,对歌时男执一扇,女执一扇一巾,来往变换位置,边舞边唱。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如早期的劝世歌有《劝世戒烟》、《劝世戒赌》等。这些劝世歌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戏剧的雏形。
到了清康熙年间,不仅姑娘歌班出世歌农村业余爱好者也在农闲之时邀集起来,凑成班子,巡回演出,群众称之为歌班;后来广东大戏(粤剧)到雷州半岛演出,雷州歌班的艺人纷纷向大戏学习,把他们的表演形式、服装、锣鼓、音乐都学了过来,使雷州歌剧的表演完全成为戏曲的形式。歌班演出的剧本群众称之为本歌最古老的一出本歌《断机教子》,世传为清翰林院编修陈昌齐修改定稿。
从姑娘歌班过渡到雷州歌班,是雷州歌在向前发展中跨出的重要一步。雷州歌班到各地演出,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出现了长年不散的歌班,产生了职业艺人,剧本、表演、音乐等也有所发展。但是,雷州歌班在旧社会发展缓慢,专业剧团也寥寥无几。据传第一个专业剧团是雷州市的北和雷歌班成立于嘉庆末年(大约1816年至1820年)。剧本、表演以及服装、道具、脸谱等,与当年粤剧无异。至于唱,还没有固定的板腔,一到唱歌,锣鼓息停,十分单调。直到解放前,雷州歌班还是不为人瞩目的一种汉族传统小戏。
解放后,班本歌易名为雷州歌剧。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并把雷州歌剧更名为雷剧。雷剧工作者对雷州歌剧积极进行改革,着重解决唱腔问题,并对舞台美术、音乐作了全面的革新,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全部掌握了原娘歌班州歌班群众头歌各种唱腔和唱法,抓住特点,加以发挥,整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声腔、板式;同时,广泛收集雷州半岛汉族民间乐曲,加以整理,作为场间气氛音乐;锣鼓也有所创新,使雷州歌剧具有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实,湛江文化自古都是包容博大的,从历史来看,湛江有种古老的“流寓文化”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结晶。湛江是古雷州的领地,有着较深远的历史渊源,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在远古时期,便是“山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史称“南蛮”。自汉代开海辟疆以来,先后在这片领地上建立过合浦郡、朱崖郡、朱官郡、海康郡、雷州府等,历经三千多年历史,是岭南建置较古的郡府。其开发较早,历史悠久,但文化落后,在唐宋以前,文化状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湛江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唐宋以来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一是移民文化,一是流寓文化。
所谓“流寓文化”,就是历代贬臣贬谪当地留下的文化遗产与人文精神,古雷州是这方面历史文化的集约地,自宋、明以来,雷州府区域内就曾多次有京城重臣贬谪至此或经此赴崖(海南古称崖州)。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以来贬此的名人不下二十人,其中较有名望的便是宋代北宋年间的宰相寇准、南宋年间的宰相李纲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氏兄弟(苏轼、苏辙),还有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等历代文化精英。
“流寓文化”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是历史文化的遗传,流寓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一是流寓精英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历史文明。二是汉族地方文化与民间艺术反哺了流寓精英,加强了文化交流。目前,弘扬“流寓文化”对重振湛江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延续历史文化,通过宣传和追忆历史名人在雷州的业绩精神,对雷州人是一种骄傲,是对先贤的认同与继承,是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二是可以延续古代文明,先贤对雷州的文化启蒙与文明开发,凝聚了历代贬臣精英的智慧与心血,是古代文明的结晶,三是可以为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创造条件,“流寓文化”的名人效应是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利用得好,将给当地带来实际的经济社会效应。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1个回答2024-05-23 21:26
种单一的三声腔外(即三音歌),尚有各种组织形式:有两个三声腔在四声音阶中一主一次交替行腔的;有几种三声腔在五声音阶旋律中交替行腔的;有各种三声腔混合行腔的;也常采取三声腔转调,例如湖北长阳县“跳丧鼓”《请出一对歌师来》,在一个不长的旋律中转调有5次之多(见《湖北卷》下卷1213页)。



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旋律中的三声腔的组织情况也不相同。例如以宽(四二)三声腔的民歌为例:陕北民歌《脚夫调》旋律是sol-do-re-sol上下回旋进行的;福建连城县的宽(四二)的《丝绒搭桥俩人过》是so do re宛转进行的。三首民歌的三声位置各不相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又例如福建古田县民歌《担花诗》是sol-la-do上下进行的,终止于sol音上;而福建南安县的《牧牛歌》(《福建卷》上卷420页)却是以do-la-sol行腔,终止于la音上。两曲地方色彩也各有明显差异。



(三)不同行腔中的三声腔与方言字调



(1)语调腔:是旋律模仿词的方言声调(字调)而行腔的。旋律只是念而不歌唱。是语言的腔调,如福建同安县《草蜢公歌》《福建卷》上卷654页)。



(2)韵调腔:有韵词的腔。词的字声与三声腔互相模仿与互相制约行腔。如福建安溪县《日头出来红又红》是以la-do-mi三个音行腔为歌的。旋律似唱非唱,似念非念,音韵很协调动听。又闽南与台湾流行的《安童哥买菜》也是属于韵调腔的民歌,音韵节奏简单优美,可加上乐器伴奏(见《台湾民歌选》152页,福建文化局编)。



(3)山歌腔:即是农民歌师傅演唱山田歌的腔调。例如在长江流域,东汉流传下来的山田歌“薅草锣鼓”是歌师傅给农民薅草时唱的歌,起“一鼓催三工”的作用。歌师傅一唱好几天,一天从早唱到晚。有“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美称(见《湖北卷》)。



(4)曲子腔:小调属于曲子腔的民歌,有部分小调是古代文人所作,后来成曲流传的。其传承方法是作为“曲牌”填词歌唱的。例如闽南惠安县的《五更歌》,是外地传来的小调《孟姜女》,为惠安人再填词歌唱流传的。曲中旋律出现升F音(见《福建卷》上卷456页)。“如《孟姜女》、《苏武牧羊调)等在传入闽南地区以后,它们往往也都被当地群众唱成了具有升F音的古老音阶形态”(刘春曙撰写《福建民歌概述》)。
开展 陕西好人 评选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政治题
1个回答2024-01-27 10:37
每周在专栏讲述一位陕西好人的感人故事,后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省文明办将在每月初公布下月拟展示人物名单。
各市文明办、省级行业单位要根据名单及时报送相关材料。
材料要在陕西好人候选人推荐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润色提炼,以更加适应网上展示和网友浏览习惯。
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
1个回答2024-02-24 02:12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开展 传承胶东红色文化 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影响
1个回答2024-03-13 00:33
广泛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激励广大青少年学习宣传“胶东红色文化”,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成才,以革命精神为指引,为实现祖国繁荣、人民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