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二人转三拜堂

拜堂四句是什么 古代拜堂成亲的诗句
1个回答2024-02-16 07:24

拜堂又叫做拜天地,是我们汉族的传统结婚习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流程,那在拜天地的时候是有一套说辞的,拜天地说辞也叫做拜堂四句,那拜堂四句是什么呢?说些什么比较好?下面本栏目给大家整理准备好了,一起来看看吧。

拜堂四句是什么

(一)

樱桃小口含着笑,

仪态万千气质高。

早生贵子多富贵,

恩爱夫妻共偕老。

(二)

一拜天地乾坤福。

二拜高堂期颐寿。

夫妻对拜恩爱久。

送入洞房千万孙。

(三)

张灯结彩庆新婚,

一拜天地再高堂。

从此白首享齐眉,

宜室宜家满庭芳。

(四)

一拜,一干一坤。

再拜,两姓合婚。

三拜,夫妻好合。

四拜,百子千孙。

(五)

一个桌子四方方,

亲戚朋友坐两旁。

红双喜字中央挂,

新郎新娘来拜堂。

(六)

一扇门里是洞房,

知客请新郎新娘。

今日高堂艳阳照,

请到楼下拜喜堂。

(七)

新郎新娘在洞房,

夫妻齐眉上新床。

麒麟投胎生贵子,

某府喜得状元郎。

(八)

亲戚好友齐观礼,

新郎新娘来拜堂。

来年生个乖宝宝,

春兰秋菊满庭芳。

(九)

拜堂大厅新夫妻,

列祖列宗心欢喜。

同心协力组家庭,

早生贵子寿天齐。

(十)

两姓结缘来合婚,

有情成眷甜蜜缘。

花好月圆鱼水欢,

日后百子传千孙。

古代拜堂成亲的诗句

1、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春当正,柳枝新,城外艳阳,窗头群鸟,妙、妙、妙。东风送,香云迎银钗金钿珍珠屏。斟清酒,添红烛,风月芳菲,锦绣妍妆,俏、俏、俏。

2、喜气红烛应花堂,亲朋好友列两旁。新人同入天地拜,一条花绸牵洞房。

3、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喜气洋洋。

4、高翥啄黍黄鸡没骨肥。绕篱绿橘缀枝垂。新酿酒,旋裁衣。正是昏男嫁女时。

5、一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白头偕老,风雨同舟;一鞠躬

二拜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早生贵子,光耀门庭;再鞠躬

三拜勤俭持家,同工同酬;志同道合,尊老爱幼;三鞠躬。

6、一拜天地之灵气,三生石上有姻缘;一鞠躬!

二拜日月之精华,万物生长全靠她;二鞠躬!

再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三鞠躬!

为什么拜堂时拜父母要叫拜高堂?
2个回答2022-06-19 00:12
父母是长辈咯!
小说拜堂中的代表人物?
1个回答2024-05-03 11:21

这本小说描写了年轻窘困的汪二偷偷买香表、蜡烛与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亲的故事。小说选材特殊,特别刻画当事人复杂心理状态与拜堂特殊场面、氛围。代表人物 汪二

民间拜月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22:48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拜堂的词
1个回答2022-11-30 19:10
1拜天地
2拜高堂
夫妻对拜
送入洞房
《拜堂》的简介及分析?
1个回答2024-04-25 18:13
拜 堂
■台 静 农 著
黄昏的时候,汪二将蓝布夹小袄托蒋大的屋里人当了四百大钱。拿了这些钱一气跑到吴三元的杂货店,一屁股坐在柜台前破旧的大椅上,椅子被坐得格格地响。

“哪里来,老二?”吴家二掌柜问。

“从家里来。你给我请三股香,数二十张黄表。”

“弄什么呢?”

“人家下书子,托我买的。”

“那么不要蜡烛吗?”

“他妈的,将蜡烛忘了,那么就给我拿一对蜡烛罢。”

吴家二掌柜将香表蜡烛裹在一起,算了账,付了钱。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这样了,真有些对不住。转而想,要不是嫂子天天催,也就可以不用磕头,糊里糊涂地算了。不过她说得也有理:肚子眼看一天大似一天,要是生了一男半女,到底算谁的呢?不如率性磕了头,遮遮羞,反正人家是笑话了。

走到家,将香纸放在泥砌的供桌上。嫂子坐在门口迎着亮绱鞋。

“都齐备了么?”她停了针向着汪二问。

“都齐备了,香,烛,黄表。”汪二蹲在地上,一面答,一面擦了火柴吸起旱烟来。

“为什么不买炮呢?”

“你怕人家不晓得么,还要放炮?”

“那么你不放炮,就能将人家瞒住了!”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既然丢了丑,总得图个吉利,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我想哈要买两张灯红纸,将窗户糊糊。”

“俺爹可用告诉他呢?”

“告诉他作什么?死多活少的,他也管不了这些,他天天只晓得问人要钱灌酒。”她愤愤地说。“夜里哈少不掉牵亲的,我想找赵二的家里同田大娘,你去同她两个说一声。”

“我不去,不好意思的。”

“哼,”她向他重重地看了一眼。“要讲意思,就不该作这样丢脸的事!”她冷悄地说。

这时候,汪二的父亲缓缓地回来了。右手提了小酒壶,左手端着一个白碗,碗里放着小块豆腐。他将酒壶放在供桌上,看见了那包香纸,于是不高兴地说:

“妈的,买这些东西作什么?”

汪二不理他,仍旧吸烟。

“又是许你妈的什么愿,一点本事都没有,许愿就能保佑你发财了?”

汪二还是不理他。他找了一双筷子,慢慢地在拌豆腐,预备下酒。全室都沉默了,除了筷子捣碗声,汪二的吸旱烟声,和汪大嫂的绱鞋声。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人们大半都睡了,全镇归于静默。

她趁着夜静,提了蔑编的小灯笼,悄悄地往田大娘那里去。才走到田家获柴门的时候,已听着屋里纺线的声音,她知道田大娘还没有睡。

“大娘,你开开门。哈在纺线呢。”她站在门外说。

“是汪大嫂么?在哪里来呢,二更都打了?”田大娘早已停止了纺线,开开门,一面向她招呼。

她坐在田大娘纺线的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

“大娘,我有点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大娘,真是丑事,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是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的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嗳,汪大嫂你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况且又没有个牵头;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是不是想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

“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

“要我牵亲么?”

“说到牵亲,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日子长,哈要过活的。”

“那么,总得哈要找一个人,我一个也不大好。”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对啦,她很相宜,我们一阵去。”田大娘说着,在房里摸了一件半旧的老蓝布褂穿了。

这深夜的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渐渐地走到了,不见赵二嫂屋里的灯光,也听不见房内有什么声音,知道她们是早已睡了。

“赵二嫂,你睡了么?”田大娘悄悄地走到窗户外说。

“是谁呀?”赵二嫂丈夫的口音。

“是田大娘么?”赵二嫂接着问。

“是的,二嫂你开开门,有话跟你说。”

赵二嫂将门开开,汪大嫂就便上前招呼:

“二嫂已经睡了,又麻烦你开门。”

“怎么,你两个吗,这夜黑头从哪里来呢?”赵二嫂很惊奇地问。“你俩请到屋里坐,我来点灯。”

“不用,不用,你来我跟你说!”田大娘一把拉了她到门口一棵柳树的底下。低声地说了她们的来意。结果赵二嫂说:

“我去,我去,等我换件褂子。”

少顷,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黯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顿时使这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了烛烬上一点火星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正在等着;汪大嫂端了茶敬奉这两位来客。赵二嫂于是问:

“什么时候拜堂呢?”

“就是半夜子时罢,我想。”田大娘说。

“你两位看着罢,要是子时,就到了,马上要打三更的。”汪二说。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罢。”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鞋么?”

“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绱起来的。”她说了,便到房里换鞋去了。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哈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着她去打扮。

汪二将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捡得干干净净的。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看看他的爹爹是不是睡熟了,听在打鼾,倒放下心。

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绵线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周周正正地同了田大娘走出来。

烛光映着陈旧褪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又回到汪大嫂身边。“磕罢,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

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就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

“祖宗三个头。”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

“爹爹睡了,不要惊动罢,他的脾气又不好。”汪二低声说。

“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哈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然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可怕。全室中情调,顿成了阴森惨淡。双烛的光辉,竟黯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

“总得图个吉利,将来哈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了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一九二七年,六月,六日

(原载1927年6月10日《莽原》2卷10期)
民间小调,民间干姝不是不是小调民间小调
1个回答2022-12-08 01:40
“民间小调”是一种对民间小调式音乐(包括小调式民间歌曲、民间舞曲等)的统称。
民间小调
1个回答2024-01-19 13:24
江苏省《大九连环》、东北的《瞧情郎》、又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五卅运动》、《十送红军》

《诗经》也是民间小调的集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就是民间小调的起始。

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见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大多数属于小调体裁。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于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例如《孟姜女》与《梳妆台》、《十杯酒》、《哭七七》;《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剪靛花》与《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著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



《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沂蒙山小调》,《桐城歌》,《生产忙》这些都是民间小调。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