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韵若评书

评弹界历史上,刘天韵有哪些故事?
1个回答2024-03-16 08:11
刘天韵先生,有名的老艺人,也是有名的表演艺术家。话说刘天韵和刘韵若、江肇焜他们两位老师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同寻常。刘天韵是刘韵若她的叔父,也是江肇焜他的先生,江老师他么大家都知道他是说《啼笑因缘》和《描金凤》,是姚荫梅先生的高足,他怎么变成刘天韵先生的学生了,刘天韵老师是他进评弹团学馆以后,团里领导安排他和周介安两个人正式拜的第一位老师,所以他和周介安两个人是刘天韵老师正式的学生,也是关门弟子,之后他就没收过学生,他们是最后两个,正式的入室弟子。刘天韵老师是刘韵若她的叔父,那她学说书、学艺,是不是跟着刘老师学的呢,对的。他是说书的,她是他的侄女,也是说书的,那他们可是说书的世家,不不不,他们不是(说书)世家,他们祖籍山东,天老是山东人,山东只有快书,山东人说书唱评弹倒不太听见,各种资料也见过很多,写刘天韵老师籍贯是吴江盛泽,怎么写的是盛泽,不是山东。她的祖父是山东人,他从山东一直到上海南翔,娶了她的祖母,后来再一路南下,直到吴江盛泽定居,这样的,这个弯转得厉害。这样到了盛泽,自己家隔壁有一家书场,叫畅乐园,这家畅乐园书场当时在盛泽是数一数二的,放在上海就相当于仙乐书场、非常大的书场。这家书场请的先生都是光裕社的名家,当时有一档是夏莲生先生来说书,夏莲生和夏调创始人夏荷生两人虽然名字差一个字,但是这两个人风马牛不相关,既不是弟兄、也不是师弟兄,完全不搭界,但都是说《三笑》的,而且都是大名家。夏莲生本来是父子档,但是儿子死了,他非常伤心难过,他到盛泽来演出,刘韵若她叔叔(刘天韵)小时候人是挺聪明的,但也很顽皮,她叔叔在书场顶上的玻璃天窗,现在叫天窗,从前叫天落,爬在天落上看下面,下面的说书先生看到上面怎么有个人,他倒要慌的,分心的,后来知道是隔壁邻居,她叔叔经常到书场里去玩,夏先生特别喜欢他,觉得他聪明,有缘分,想让他学说书,因为自己的儿子死了,他来了能热闹热闹,开始她祖父母是不答应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小儿子特别喜欢,他吃奶要吃到六岁,别人说吃奶吃这么久的孩子会笨的,谁知他特别聪明,祖父母说他这么小跟出去要吃不起苦的,不舍得。再有一点,还要拜师金,从前要拜好的先生,拜师金很厉害的。夏先生就说拜师金现在不收,你们只要写一张关书,关书放到现在的说法就是合同,老师和学生签一份合同,叫学三年、帮三年,学的三年你当然不可能有收入,学费也不用付,满师了,我有收入了,不管二八分成、三七分成,甚至一九分成,你学生的收入全部交给先生,叫帮三年,那时候有句话叫“树上开花”,流行的。不管这些,总是师生关系形成了,接下来他(刘天韵)怎么学的呢,从前学说书也挺困难的,先生不教的,那怎么学呢,师母特别好,师母特别能干,琵琶也是师母教的,扬琴、开篇。太师母不说书,但是她都会的,而且严格得不得了,她有个要求,教你的东西一定要还给我,每天要背出一首开篇。因为从前说书不像现在一点点时间,有时候要一两个月,你要把开篇都背出来,背不出要打屁股的。

江肇焜他跟刘天韵老师,他关照他和周介安的第一件事情背六十首开篇,两个月,你跟先生听书的时候,哪怕不上台,先要每天唱开篇,上台帮老师唱开篇。不用功的是六首开篇都背不出。这样他的基本功打得好,现在说起来童子功,学了几年破口上台,只有几个月,几岁上台的呢,先生只有十岁,所以老师有个艺名叫十龄童,那时大世界门口挂出来牌子“十龄童",从前是挺多的,像唱绍剧有六龄童,京剧的麒麟童就是七龄童,十龄童能上台说书不容易。刘天韵老师学的出科书长篇是哪一部书呢,先生说的就是《三笑》,他学的出科书当然就是这部,后期使他非常成名的,代表作《三笑》。

之前听过《三笑》中的《追舟》一折,也叫唱山歌,这一段《追舟》是刘天韵老师的代表作,很可惜当时刘老师没有录像资料留下,这是和我国当时的经济水平分不开的,不像改革开放以后音频视频都不稀奇,手段多,刘天韵老师过世又比较早,所以这些资料都没有,只好由后人来学习他的唱段。刘韵若老师她曾经和她的叔父刘天韵老师合作过《追舟》这回书的,1962年他们到香港去演出,她就和叔父说一回《追舟》,他的船上人“米田共"真是演得活龙活现、惟妙惟肖。他唱一句下面拍一记,下面效果相当好,真是一声一彩。话说回来,他吸收的养料多,他那时和老师一起到 娱乐 场演出,自己演出结束以后,他就专门去看别人演出,随便什么戏他都要看,真用功。各种曲调他也都要学的,所以他的山歌唱唱得非常活,活得不得了。再说他学东西专心,他那时演出结束看别人的戏,恰巧看京剧,那时她祖母给他做了新的皮袍子,他挺开心地去看戏了,等戏看好结束了,只感觉自己后面轻飘飘,皮袍子被人剪掉了,那块皮好。刘老师跟夏莲生先生跟了几年,江肇焜他听先生说跟了五年多,就离开先生了,自己单独出去放单档了。五年多应该学得很好了,脚本什么也应该拿到了,什么脚本,先生的脚本从前说起来都在肚子里,他的脚本哪里来的,就是和太先生拼档,太先生在台上说,死记硬背、自己靠脑筋记下来的,拜了先生,脚本都不给他的,没脚本的,他离开太先生的时候,太先生给江肇焜他先生一个申报纸的包,纸包,里面看上去像书,以为是脚本,先生开心得不得了,以为这下总有脚本了,谁知打开一看,里面只有唱篇,就是书里的篇子。这些篇子他背得熟而又熟,给了他也白给,但是脚本没有,说的一些台词,一句都没有,那怎么拜师连脚本都不给,那时候是这样的,这就是两个 社会 不同,那时候老师总是要留一手的,教会了学生,学生出来了生意好了,老师要没饭吃的,这样要留一手的。那脚本也没有怎么到码头上说书呢,怎么说怎么学呢,再去听书,从前不是有行规吗,没拜师不可以自说自话去听别人的书,这个不可以的。从前有个窍门,我出师了,自己觉得奶水没喝足,自己出去说,把握又不大,我可以找同一师门里的人,师兄、师叔、师伯,他们的书总比自己多,去和他们拼档总可以吧、合作,这样一来他的书是不是学得全了,上手说书他也听,听下来这些细节就知道了,这样学的。刘天韵老师和多少他的前辈拼过双档,和几位师叔,一个叫郁莲卿,还有一个叫潘莲艇,还有王似泉,他再去听大响档夏荷生的书,夏荷生、一代大响档,他取各家所长,兼收并蓄,都化到自己的书里,这样他的《三笑》来得足囊,和他六岁断奶一样,奶水喝得足。

中篇《三约牡丹亭》当中刘天韵先生塑造大喥这个角色,他特别创的这段唱腔,大喥这个角色刘天韵老师塑造得相当传神,听他的书,中篇《三约牡丹亭》老书迷听了多遍了,其定也知道他的噱头怎么放,后面说点什么,但是每次听每次发噱,还是要笑,忍不住的。他最大的本领,他起这种人物,就好像把这个人带到你面前,你看到的都是活的,你想忍住不笑是不行的,其实他对生活的观察非常仔细,他把看到的形形色色都化到书里,把它们发挥出来,所以刘天韵老师在艺术上相当成功,但是也听说刘老师在他的青年时代,他也走过一段弯路,这也是的,刚出来的时候年纪轻,卖相好、喉咙好、劲道足,生意挺好,他也有点积蓄,加上刘韵若她第一个婶婶定做珠宝掮客的,收入也不错。两个人在南阳桥鼎祥里顶了一处房子,在旧上海十里洋场、花花世界,他觉得人累、赶场多,结果就吸食了鸦片烟,精力不够这可以吊精神,吊吊精神,他吃还不算、婶婶一起吃,两人一起吃,一家人就完了,这不能拼双档,一拼双档一家人要完的。就把房子一层屋顶给别人,顶到后来自己住在三层阁上。吸食鸦片对人的身体是摧残的,怎么不是,一代名家夏荷生先生就是吸食鸦片到后来生命也结束了。刘天韵老师后来怎么办呢,她婶婶因为吸食鸦片过世了,那怎么办呢,她叔叔喉咙也不好了,经济收入也受影响了,场子也接得少了,看见同道因为吸食鸦片过世的挺多,他想这样下去自己也是死路一条,自己就废了。吸食鸦片就像按揭,你在透支以后的生命,硬来硬上。那他怎么办呢,戒烟啊,他决心戒烟,戒鸦片他要怎么戒呢,戒鸦片痛苦也很痛苦的,他自己知道要痛苦了,所以关照你们别进来,房间里,刘韵若和张如君老师创作的《弦索春秋》里面有一段“入歧途、重做人",李逢春、是书里的人物,他那时难受得从床上翻到地上,再从地上爬到床上,用头撞墙,这段情节其实就是先生生活里的故事,借鉴一些放在书里。话说回来,这时第二个婶婶进入他的生活了,她说你要戒鸦片我一定支持你,她说你定心,不要顾虑家里的生活,你就好好戒鸦片,叔叔就说把我关在房间里,你们别来打扰我,不戒掉鸦片,我就不出来,闭关,有这样的毅力。那怎么办呢,婶婶就想拿只锡掇,一锡掇的炒面粉,炒面粉、当饭吃吗,就是说你们别来打扰我,一天三顿送饭进来,不耍你们进来,营养怎么够呢,婶婶买了人参磨成粉拌在炒面粉里,热水瓶给他放好,无微不至,肚子饿了吃点,总算戒掉了。天韵老师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之后,他走上正路了。艺术上,他不断红出来了,到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刘天韵老师已经非常红了,这时候刘谢档赫赫有名,刘就是江肇焜他先生,谢就是他大师兄谢毓菁,刘谢档两个人喉咙好,台上说得活、做工好,所以那时候在上海非常红,他们不单单是说《三笑》一部书,他和谢毓菁大师兄拼档后,又去补了一部《落金扇》。先生有两部长篇,一部是出科书《三笑》,还有一部就是后来补的《落金扇》、《游龙戏凤》,这两部书当时在上海非常红,非常可惜谢毓菁老师在2011年2月也过世了。
王韵乔刘传彬是哪里人
1个回答2023-01-25 19:15
现居广东顺德
刘宝全的“刘派京韵”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7-07 21:26

刘宝全,(1869~1942)京韵大鼓演员。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9岁时,随父学唱怯大鼓,11岁登台演出。后在天津改学京剧,唱老生。不久,又拜“怯大鼓”艺人胡十为师,重唱大鼓,并同时向霍明亮、宋五学艺。他继承前辈艺人的特点,吸收京剧。梆子等唱法,结合北京语言,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成为京韵大鼓中影响最大的“刘派京韵”。他艺术上勤学苦练,严肃认真,精于求精。表演上注意“寓情于声”和“手、眼、身、步”的准确运用。嗓音清脆嘹亮,高亢挺拔、高低兼备,运用自如。当时有“鼓王”之誉。演唱曲目有《单刀会》、《古城会》、《群英会》、《长坂坡》、《白帝城》,《大西厢》、《丑末寅初》等。

美女总裁刘诗韵和特种兵王宇是哪本小说里的人物
1个回答2022-07-21 01:42
女神的终极特工
刘清韵主要经历
1个回答2024-01-07 01:09

刘清韵
刘清韵(1841一1915年),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江苏沭阳人。刘清韵6岁即从师学习,爱好文学,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内容涉及街头巷尾、农家井畔、官场逸事、民俗风情,故事曲折、文笔纤秀,地方色彩浓厚。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学家。晚年随丈夫钱梅坡回沭阳乡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沭阳遇大水灾,刘清韵家被淹,有14种传奇散失,仅存10种
中文名:刘清韵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宿迁
出生日期:1841年
逝世日期:1915年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小蓬莱仙馆诗钞》
人物生平
刘清韵,字古香,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出生时母亲梦见观音手持梅花,故又给她取了个小名叫观音。刘清韵出身于江苏海州板浦一个盐商之家,她的父亲刘蕴堂是二品封鹾(cuó)商,家业最盛时有盐池200座,土地200顷。富裕的家庭条件使她得到比一般家庭女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也和她父亲的开明有关,“以稍聪慧,爱而教之读”,加之她本人天资聪慧,很快就崭露头角。据说她一岁能言,二岁识数,三岁认字,四岁而能背唐诗、辨四声,很早就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六岁时,她被送到家塾和男孩子们一起读书,到十二岁时,已是能诗善画、在当地小有名声的才女了。
咸丰九年(1859),正值妙龄的刘清韵嫁给沭阳才子钱德奎。钱德奎,字梅坡,号香岩,多才多艺,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著有《谈易》、《国学丛书》、《宋词比较》等。才子配才女,这桩婚姻成为当地的美谈。婚后,两人相知相得,生活很是美满。他们经常在一起咏诗赋文,切磋技艺,并相互为对方的作品题诗品评,比如后来刊印的十二种小蓬莱传奇卷首均标明“古僮钱梅坡香岩校订”,刘清韵也为丈夫的书画作品题了不少诗。刘清韵后来总结自己的这段生活,很是满意,“来归外子梅坡,又以笔墨相怜重,人生遭际,可云无憾”。在这种长时间优裕闲适的生活中,刘清韵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诗词、散曲,也有戏曲,她还为自己的书房起了十分雅致的名字:小蓬莱仙馆。其间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六年(1867),她随丈夫南游杭州,在紫阳书院听讲,并与著名学者俞樾结下师生之谊。其后,她还随丈夫到沭阳书院听讲,拜当地名士王诩为师。这些机会在当时对一个婚后的女性来讲,是十分难得的,它不仅扩大了刘清韵的视野,对其文学创作当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文学成就
刘清韵的一生同宋代才女李清照颇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是早年生活优裕,有一个能够理解自己、和自己诗酒唱和的丈夫。晚年陷于不幸,在极端落寞中走完人生旅程。但是,她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刘清韵多才多艺,一生写作了不少作品,仅刊印传世者就有《小蓬莱仙馆诗钞》1卷、《瓣香阁词》1卷、《小蓬莱仙馆曲稿》和《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
词作整理
光绪十五年(1889),刘清韵开始整理自己历年所作,准备结集刊印。她为自己的集子写了自序,还请老师王诩写序。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她所作的二十四种传奇也均已完稿。第二年,她和丈夫再次南下杭州,将自己的诗词集和十种戏曲作品送给俞樾请教。俞樾对她的作品很是欣赏,欣然为其作序,并帮助推荐刊印。然而不幸的是,这年秋天,沭阳暴雨成灾,刘清韵家的房屋被洪水冲毁,其未带出的文稿都埋于泥淖中,其中包括已完稿的十四种戏曲作品。
作品刊印
光绪二十六年(1900),俞樾作序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由上海藻文石印社刊印。5年后,她的诗词曲集也分别收入陈蝶仙所编的《著作林》刊印面世。但这时刘清韵夫妇的生活却陷于困顿中,那场洪水不仅冲走了她的文稿,也冲走了她的家产,因生活缺少保障,她再不能像先前那样安然地吟诗作画了。俞樾得知刘清韵文稿失落的消息后,很是惋惜,曾希望她“将淹没之十四种重写清本,以成全璧”,但刘清韵此时已没有重新写作的条件和心情了。宣统元年(1909),丈夫因病去世,这对刘清韵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其晚年很是凄凉,生活窘迫,孤独寂寞,全靠亲友接济维持,“算开门七件,依然无着。这景况,看将来怎好”,这正是其愁苦心境的逼真写照。民国四年(1915),年已74岁的女才子刘清韵终于在贫困交加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诗词风格
她的诗词清新飘逸,挥洒有致,言辞间透出豪侠之气,自成一格,其老师王诩称其“不假师授,抗苏辛而揖秦柳”,给予很高评价。另一位当地名士周丹原也高度称扬刘清韵,认为其“诗笔清妙不名一家,词则逼近苏辛,迥非漱玉断肠之比”,“其人散朗有林下风,故笔墨亦潇洒无脂粉气,近代闺媛罕见”。但是,后世最为关注的还是她的戏曲创作。据已刊行的十种作品来看,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或写儿女恋情,如《氤氲钏》、《鸳鸯梦》;或写家庭波折,如《镜中圆》、《英雄配》;或写士子归隐,如《千秋泪》、《天风引》;或写侠义情怀,如《丹青副》、《飞虹啸》,或写市井世情,如《黄碧签》、《炎凉券》等,结构布局、遣词行文也都很有特色。俞樾称其“虽传述旧事,而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极灵动。至其词,则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味。视李笠翁十种曲,才气不及,而雅洁转似过之”。这既指出了刘清韵剧作的特点,又对其进行了比较公允的评价。
社会评价
正因为刘清韵在文学上特别是戏曲方面的突出成就,后世屡有文章评述,像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周妙中的《清代戏曲史》都将刘清韵列专节介绍,《历代妇女著作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等大型辞书也都将其收入,列为专条,散篇的评价文章也屡屡见于报刊。近年来,由于研究者的努力,在刘清韵的家乡陆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材料,如1987年,淮阴市文化局李志宏在刘清韵家乡发现了民国间刊印的《沭阳县钱氏族谱》,解决了学术界悬而未决的刘清韵生平、生卒年、名号等问题。1990年,李志宏又发现了民间传抄的久已失传的两种刘清韵戏曲作品《望洋叹》和《拈花误》,这样人们已能看到刘清韵的十二部戏曲作品,无疑,这对刘清韵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位晚清才女。
找 刘林仙 的评书
1个回答2024-03-08 17:06
《薛刚反唐》是刘林仙众多评书中的其中一部。我家有一本,很老啦,舅爷爷给我的!
小刘小刘后面的押韵可爱句子有哪些?
1个回答2022-07-10 11:32

如下:

1、小刘小刘,可爱一流。

2、小张小张,吃饭用缸。

3、小李小李,不讲道理。

4、小杨小杨,喜气洋洋。

5、小陈小陈,不会变沉。

6、小史小史,拉不出屎。

7、小赵小赵,吉星高照。

8、小黎小黎,烦恼速离。

9、小韩小韩,仙女下凡。

10、小张小张,从不慌张。

孙韵评青军的老铁是谁
1个回答2024-03-18 15:01
1 孙韵评青军的老中御铁是唐磊
2 孙韵和唐磊是在北京电笑培谈影学院学习时相识的,很快成为好友,并在电影圈中合作了多次。

3 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体现在共同创碰碰作电影上,也由于相似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而深化。
古人评价凝之书法得到了其父的韵,这个韵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29 19:01

古人评价王凝之的书法,得到了其父的韵,这个“韵”的意思,大多是指韵味、韵致,有时也指韵律。

王凝之作为书圣王羲之的次子,书法得到父亲指授,工草隶,颇有可观之处。他的笔法以清劲为主,少有丰腴之态。开篇有时稳健有时迟缓,中后篇用笔速度较快,笔画也变得活跃跳荡,书写节奏的变化形成很美的韵律。

所谓书法的“韵”,是表现在作品中的一种风度、气质和精神境界,是一个书法家情感和个性的真切自然流露。 “韵”源于心灵,本于气骨,托之性情,趋之自然,是一种抒情写意的方式流落于笔墨之间。

王凝之的书法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