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传统相声

有没有关于尊敬师长,谦虚礼貌的传统美德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9:53
、程门立雪

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5、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一段传统相声能让人反复听一个月,郭德纲于谦是如何做到的?
1个回答2024-01-19 00:55

郭德纲的相声能长时间免费让大家听,我觉得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一是他确实在做传统相声的普及,挖掘和整理。二是他是真的把说相声当买卖做。之所以让大家在网上随便听,我认为他在培养自己的相声听众,大家爱上老郭的相声之后,有机会就一定去剧场观看,长此下去就不愁铁杆粉丝,细水长流。看来老郭同志不仅相声说的好,在市场营销上也堪称大师。我说的对吗?

谦卑,谦逊,谦和,谦恭,谦逊的区别
1个回答2023-04-10 07:30
“谦让”形容谦虚地不肯担任,不肯接受或不肯占先。用于平辈之间。

“谦恭”形容谦虚而有礼貌。用于晚辈对长辈非常恰当。

“谦和”形容谦虚和蔼。用来形容与人相处的心态很恰当。

“谦卑”形容谦虚,不自高自大。用来表示对自然的态度符合语境。
传统故事:孔子谈谦虚
1个回答2023-11-21 05:41
孔子谈谦虚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具?”
  “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守庙的人回答。
  孔子端详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我所知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说完,他要学生们弄点水来,倒进去试试。果然,欹器里面装了一半水时就正了,水一盛满就倾覆了。孔子看后,很有感慨。
  “唉,哪有盛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呢!”孔子说。
  “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子路问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后对学生说:“绝顶聪明的人,用持重来保持他的聪明;功满天下的人,用谦逊来保持他的功劳;勇力盖世的人,用谨慎来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所说的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
  你听说过一句话“知识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吗?还有“半瓶子水哗啦响,满瓶子水没声响,”说的都是要谦虚的道理。因为只有谦虚才会让你保持冷静平和,正确地认识你自己,也才能进一步地充实和丰富你自己。所以,大话说得越大的人,往往就是懂得越少的人。
谦让/谦恭/谦和/谦卑的区别.在线等。
1个回答2022-09-14 17:05
“谦让”形容谦虚地不肯担任,不肯接受或不肯占先。用于平辈之间。

“谦恭”形容谦虚而有礼貌。用于晚辈对长辈非常恰当。

“谦和”形容谦虚和蔼。用来形容与人相处的心态很恰当。

“谦卑”形容谦虚,不自高自大。用来表示对自然的态度符合语境。
谦虚 谦卑 谦恭 谦逊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6-30 20:04
谦卑: 谦虚,不自高自大(多用于晚辈对长辈)。
谦逊:谦虚恭谨。
谦虚:1、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2、说谦虚的话。
谦恭:对人恭顺
谦谦有礼
1个回答2022-12-07 14:56
词语:谦谦有礼
拼音:qian1 qian1 you3 li3
释义:谦逊、谦虚很有礼貌的样子。
词性:褒义
谦谦君子的成语典故
1个回答2024-01-28 09:07

出处: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例子:俺这等~,须不比泛泛庸徒。(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很谦虚的人;褒贬两用词,词性:中性词。谦谦君子,晟非君。
【例子】 俺这等~,须不比泛泛庸徒。(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

于谦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于谦生平故事大盘点
1个回答2024-02-21 01:00

于谦作为明朝名臣,著名的民族英雄,无论是当政之时的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为百姓摆办实事,还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的一力定乾坤,都是他 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与他诸多历史功绩相对的是,关于他本人的轶事典故也并不少。

一、救时之相

于谦小的时候,他母亲最爱给他梳两角之髻。有一日一位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于谦,便戏称:“牛头喜得生龙角。”哪知于谦机敏异常,当下便脱 口说道:“狗口何曾出象牙。”虽然回了和尚,但是年幼的于谦回到家中,还是让母亲不要再给自己梳两角髻了。过了没几天,竖着三角之髻的于谦 与兰古春再次相遇,兰古春又开玩笑道:“三角如鼓架。”于谦愤愤回了句:“一秃似擂槌。”两个对子让兰古春极为惊异,细观于谦长相,回到佛 寺对其师傅说:“此儿救时之相也。”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

二、八岁成对

于谦少有大志,从小的时候就处于不凡。他八九岁的时候穿着红衣骑马,正是鲜衣怒马,有邻长呼其名戏之曰:“红孩儿,骑马游街。”公应声曰: “赤帝子,斩蛇当道。”这个对子不仅工整,而且其中所代表的志向也不小,闻者无不惊叹异常。

三、志惊鬼魂

于谦为诸生时,每日里读书都读到深夜。这一晚于谦照例秉烛夜读,窗户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举着扇子希望于谦能给他题一首诗。那时候于谦喝 了点小酒,有些微醉,也不觉此事惊异,接过扇子,便大笔挥就:“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时。”巨人大惊,悲跃而去,却原来巨人是一个鬼魂,他 所持的扇子实际上就是一片芭蕉叶。

四、秀才智对

于谦为弟子员时,接巡按三司坐一寺中,有人指责殿中大佛说:“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可以为对。”于谦对曰:“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 子。”等出了寺庙,兵士问他对了什么,他回到:“两卫小军,偷狗偷鸡偷苋菜。”实在有趣。

于谦不仅文治武功均得,能机智成对,还著有许多诗篇遗世。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那首《石灰吟》。

谦谦君子:花花公子
1个回答2024-03-16 19:44

D

解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逻辑关系。

题干两个成语没有明显的语义关系,只能从构词法入手。两词都是由叠字开头,后面的君子和公子均为名词。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中的“欲仙”、B项中的“向荣”、“起舞”,C项中的“道来”都是动词或动宾短语,不是名词。只有D项中的“乾坤”、“铁骨”都是名词,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

故正确答案为D。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