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本剧和相声有感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1个回答2024-02-21 02:38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回到教室,坐好准备上课。这节课十分特殊,是由宜昌夷陵中学的邓少平老师以“爱心承载希望,坚持成就梦想”为主题的活泼生动的新春第一课。
这堂课一共讲了四个如春天般的人物和他们的如春天般的事迹。他们分别是:十五年默默资助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的北京爱心家庭“高振宁”;扎根山区教育、利用网络助学的“英子姐姐”刘发英;三十年如一日,精心收集上万件家庭事物和史料的袁裕校和身残志坚,在无声世界里却翩翩起舞的聋哑舞者邰丽华。而在他们的事迹中,令我最感动的,则是爱心家庭“高振宁”和利用网络助学的“英子姐姐”刘发英的感人事迹。
首先我来说说爱心家庭“高振宁”吧!“高振宁”这个名字其实是由两位老人的姓氏和他们自己女儿的姓氏合起来的一个虚构名字。在九几年的时候,当时两位老人已经下岗,儿子女儿也没有工作,但是因为在电视看到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在这个时候在经济上十分困难。于是,这个“高振宁”通过办小卖部的营业额,每年都给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寄去一封信和200元汇款,有时候还会寄去一包茶叶。而每一个月的12日,远安县聋哑儿童教育班都会准时的收到一封由北京寄来的200元汇款,在这十五年来,从未间断。一次偶然的机会,远安特教班通过北京晨报找到了这位“高振宁”,没想到,他们这么个爱心家庭却从未去过远安,但通过北京晨报,两位老人去了一次远安。后来,记者调查访问到这个家庭,发现这个家庭其实很普通,当记者问两位老人为什么想到要给这些孩子们寄汇款的时候,两位老人说道:“我就想让他们跟正常人一样,有尊严。”然而,这两位老人以“高振宁”的名义,将各季节的服装、食品、汇款寄到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去,有寄给东北盲人的,有寄给西北白血病孩子们的,有寄给西南灾区的,各种各样的汇款单、汇物单就这样形成了一大叠款物单据票根。十二年后,老人们再次来到远安特教班,发现特教班今非昔比,老人们倍感欣慰。据统计“高振宁”一家人已汇给远安特教班达5万元人民币。主委会写给爱心家庭“高振宁”的颁奖词是:北京到远安有多远,一位老人踩着三轮车丈量过!以爱的名义出发,心怀慈悲,名利淡薄;扶弱帮困,牛马也做。这家人让我们相信,一滴水,可以滋养一朵花,然后美丽一个世界。
然后我们再来说“英子姐姐”刘发英吧!在长阳的资丘这个地方,有一个叫作黄柏山的村子,它背靠长阳第一高峰,但在这里有方圆百里唯一的一座小学:黄柏山中心小学。1991年,作为刚刚毕业的支教老师刘发英来到了这所“高山小学”。在这所小学里,许多学生都十分贫苦,甚至有些学生连鞋子都没有穿的,这让刘发应觉得很惊讶,在这所学校里,居然会有这样可怜的孩子!贫穷、闭塞、清苦的支教生活,使刘发英感到绵绵无期,于是,她决定干完这两年,再也不来这个地方了。但后来,刘发英她慢慢发现,自己必须留在这里,她是孩子们唯一的希望,因为有很多家长,几乎都是拼了命的想让孩子多读书,刘发英这才明白,“教师”二字在这些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心中是多么的神圣,所以,她决定留在这里,教孩子们知识、读书。过了不久,两年的支教期限满了,很多的支教老师都已经被调到其他地方去了,只有刘发英她还留在这个小学校里,十二年,没有离开。刘发英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给孩子们和许多的支教老师带去了一种新的思想:人要有志向,一定要走出去看看。2003年,长阳实行拆村并校,刘发英调到了资丘镇,担任白沙坪小学校长兼区长,管理5个山村小学,就这样,他接触到的贫困孩子也就越来越多了。2004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发英接触到了网络助学,于是,她立刻将两个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到网站上,一个月不到,刘发英就收到了第一张800元的汇款单,在收到汇款单之后,让刘发英意识到网络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后来,刘发英便在这个助学网站上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为长阳的贫困孩子们开设了专门的助学版块,她的网名叫“英子姐姐”;接着,她亲自走访贫困生,把贫困生的资料发到网站上,十四个村,她全部走遍了,就为了要帮助那些贫困生们,更好地读书,读更好的书!到2009年,已经有300多名贫困生通过刘发英的帮助,在学习道路上获得了资助。但是,没有人想到,刘发英却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家庭重负,这时候,刘发英她想到过要放弃助学,而因为一个老师告诉刘发英:“如果您退出助学的话,我们将不在对长阳的孩子们资助。”刘发英听后,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将助学坚持到底,为了那300多名贫困生!而当县教育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决定将刘发英调回县城。这个时候,由20多名贫困生的家长们给县教育局写了封请愿信,后来,家长们知道了前因后果,才默默地拿回了这封请愿信。而在网络上,“英子姐姐”的大名被映在助学网站上,现在是相当的有名气。当记者问到刘发英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做的时候,刘发英说:“下一步我还是想把我的助学做大,因为我现在在网络上已经有了这个名气,想用我的资源,能够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所以,主委会写给刘发英个的颁奖词是:有人用网络恶搞,有人用网络出名,她用网络凝聚四海爱心。6年,458个贫困孩子,81万元助学款,柔弱的双肩扛起山里孩子们的梦想。爱在山路蔓延,她,如空谷幽兰,芬芳满山乡。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体会到:那两位老人为了让聋哑儿童像他们一样活得有尊严,坚持每月给他们汇款,就这小小的200元,给予了多少人梦想啊!但是,两位老人又从来不求大家的回报,只是继续默默地将自己的汇款寄给更多需要它的人。刘发英为了让贫困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他们在网络上提供助学,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读书,这小小的举动,又给予了多少人坚持梦想的机会啊!但是,她从未放弃过帮助贫困生助学,反而是越做越大,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所以,我在生活中,就算不当雷锋,也可以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给予他人力量和信心,坚持不懈,向着梦想前进!
“叮铃铃……”下课了,这节生动有趣的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诠释着:“爱心承载希望,坚持成就梦想!”这句话,也诠释着这四个如春天般的人物,让我们记住这堂课,记住这四个如春天般的事迹!
五年级:糖彩心虹
听新数学老师讲课的观后感
1个回答2024-03-20 21:26
什么老师 讲课风格是什么 你要说清楚 要不然写的就不真实
《观潮》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怎么讲?
1个回答2022-10-29 21:46
不知道╮(╯_╰)╭
如何观课和评课
1个回答2023-11-20 18:56
观课议课的提出不是简单的名词的改变,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课堂,听课者往往坐在后面。“观”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悟课堂,体悟课堂,要从大处看,从关键看,不拘泥与于偶然个别现象。

“议”是围绕课堂去探讨,“评”是句号而“议”是问号。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潮课文的内容
1个回答2024-02-01 13:34

第一自然段: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三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第四段: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五段: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扩展资料

《观潮》课文节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江潮》, 作者赵宗成、朱明元。1980年至1995年间,赵宗成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记者站副站长,朱明元为当时记者。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 ,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钱塘江的潮涌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

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观潮小学课文
1个回答2024-02-11 00:09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  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  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  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  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  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新课程教师观
1个回答2024-02-14 18:5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观潮课文
1个回答2024-03-03 22:41
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了潮来前、潮来后、潮来时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观潮课文
1个回答2024-03-11 18:45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

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

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

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

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

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月是故乡明》观课
1个回答2024-03-13 00:55
第一次听这节课,已是相对成熟的一节课,执教者自己调侃说这是最后一次试讲了,为其感觉有些小确幸。一有时间就跟随磨课,在磨课过程中每次看到磨课的老师都心存同情,一遍一遍的折腾,改进,推翻、重来,在自我艰难蜕变中超越自我,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比较理想,但是过程的的煎熬经历者都知道。

这节课整体感觉很舒服,一气呵成,衔接自然。没有过多花哨的设计,就在老师深入的文本解读中,一步步走近季羡林先生的那份乡愁,心中的那轮小月亮。整节课脉络清晰,主线分明,简单从写月诗导入,感受月亮这一文化意象,为文本理解做好整体铺垫,再整体感知文本,初步感受作者情感,接下来细读文本,提炼三个不同阶段的望月情思。通过深入文本语言创设恰当情境带学生入情入境品读语言文字,以读促悟,不断丰富学生认知体验,最后迁移运用到写话训练,将这种思乡之情嵌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试课过程中曹老师提到这节课搁置的时间比较长,自己的状态和情感度很难一下提取到位,这一点我感同身受,说好的把《军神》这一课例精心打磨,可是久久不肯动工,的确有现实琐事要忙,更多的是畏难情绪让自己不愿意重拾那份痛苦,所以磨课真的需要一鼓作气,尽量不要间断,间断的不光是时间,还有思路中断和士气锐减。

评课中宋老师反复提到散文教学把握情感,这一点始终贯穿本课,没有跳离出“情”这一核心要素,不管那个阶段的望月,都直至作者的那份浓浓的乡愁,心在故乡,情在故乡,童年留给作者的那份美好回忆,让作者始终魂牵梦萦。作者在文中直白的抒发自己对故乡小月亮的迷恋,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之强烈跃然纸上,但是怎样将学生的理解从直接提取到不断丰盈是难点。这就需要有层次的呈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时,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怎样才能有层次的提升是体现老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这节课的一点点遗憾。

宋老师直言不讳的指出,当我们遇上情感如此饱满的文章时,当我们的语言比较苍白时,我们其实不必要非要用自己浅薄的解读或者词语去诠释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内心的触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语言大家的作品,其语言已然精益求精,近乎完美,作品中的语言对于自己的情感表达几乎是无可替代的,我们的刻意表述反而降低其情感的浓度,此时我们可以嵌入相似类型的文本,丰厚文本的宽度,拓宽情感的广度,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体验和认知,用有感情的朗读呈现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孩子不同层次的朗读则是理解提升的最直接表现!点评直至要害,高手评课出言不凡,令人崇拜!

广泛阅读,专业阅读,是提升个人专业修养的必经之路,专业发展道阻且长!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成长!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