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匠人李斯皮

如何评价李斯?
1个回答2024-06-16 01:06
  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人是一只老鼠,同样是老鼠,但有粮仓老鼠和过街老鼠之分。“我”要当一只粮仓里的老鼠。为这一目标,李斯奋斗了一生。临死的时候长叹一声“仓鼠上越高,摔越远。”

  李斯年轻时当过小穷,后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怎样评价李斯
1个回答2024-06-19 13:11
李斯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但他的出生不好`他为了出人头地来到秦国经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秦王统一了六国`但是真是他这种出人头地的想法在秦始王去世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向赵高低头`因为在秦朝的历史上所有的新君王都会对旧丞相不利`于是他就协助胡亥害死了扶苏`但是最后还是被赵高陷害而死`而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小时候家里穷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奋斗`只是秦始王死的太早`不然他和赵高胡亥斗争到底就是死了也名流青史了。。。
你如何评价李斯?
1个回答2024-02-23 07:05

李斯最初曾在楚国担任管粮仓的小官吏,生活十分清贫。后来他无意间看到厕所的老鼠身小体瘦,粮仓里的却身硕肥大,由此悟出了道理。于是离开楚国,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在秦国求官,很快被秦国丞相吕不韦看中,推荐为秦王身边做大臣。在李斯的劝说下,秦王确定了先灭韩的对外战略方针,并采取各种手段离间其它六国的关系,成功后李斯被封为客卿。

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统一了中国,李斯因功成为丞相。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这一举措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李斯提出“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货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李斯还写了《谏逐客令》一书,创制了隶书这一字体。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死前遗诏长子扶苏继位,然而李斯竟与赵高合谋,假设遗诏赐死扶苏和大将蒙恬,拥立胡亥继位。他随后被赵高陷害腰斩而死,并被夷灭三族。

如何评价李斯
1个回答2024-03-16 17:24

秦朝丞相李斯的身份背景十分复杂,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李斯这个人。

事实上,其实李斯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位名相,曾经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在李斯的协助下,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前朝的分封制。与此同时,李斯还协助秦始皇建立了郡县制,可以说是秦国最厉害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样一个能臣最后却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就是这件事情,直接葬送了整个秦王朝。

那么,李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后世对他的评价怎么样?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斯其实是一个非常槐野行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他协助秦皇统一天下,为秦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李斯最后又与贪官谋逆,使得秦朝毁于一旦。因此,后世对李斯的评价褒贬不一。

李斯从小就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当上了一个小吏。任上,李斯曾经领悟了一个所谓的“老鼠哲学”,即人和老鼠一样,环境和平台都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成功的话,就一定不能安于现状,苟延残喘。在这之后,李斯直接辞官,并且向荀子学习了“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决定为秦国效力,不久之后便来到了秦国。当时秦王对李斯还是十分欣赏的,后来李斯又上书了《谏逐客书》,在秦国也有了立足之地。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被封为了宰相,他为始皇出谋划策,提供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不过,后来秦始皇死后,赵高联合铅哗胡亥打算修改遗嘱密谋篡位,当时李斯所处的位置非常关键,如果他出手帮助扶苏的话,可能就是赴苏继位了。但是,李斯却加入了赵高,篡改了遗诏,逼死了扶苏,并拥立胡亥继位。胡亥登基之后,赵高就利用胡亥杀掉了李斯。根据历史脊段记载,李斯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08年,所以他是在72岁死的。

皮匠和银行家
1个回答2024-01-26 17:18
皮匠和银行家

人物:皮匠、银行家、4个佣人

场景:皮匠家里、银行家家里

1、皮匠家里(皮匠唱着歌儿出场,然后坐下干活)

皮匠:“我对我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看着大街上的人们穿着我做的一双双铮亮的皮鞋,我感到十分快乐!”

银行家家里(银行家躺在沙发上,边打呵欠边说)

银行家:“唉,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怕小偷来偷我的钱,为什么上帝不把睡眠制成一种象食品和饮料一样的东西,可以出售啊?”

2、(一天清晨,银行家翻来覆去睡不着,丰盛的早餐已经准备好了,银行家起身来到客厅,这时从隔壁传来歌声!银行家挥手叫来一个佣人)

银行家:“去把隔壁唱歌的格雷戈里先生叫来。”

皮匠来到银行家家里,四处打量,不时发出赞叹!

皮匠:“您好,您找我有事吗?”

银行家:“请问格雷戈里先生,你一年能赚多少钱?”

皮匠:“先生你问我一年能赚多少钱吗?哈,我从不算这笔账。我只是一天一天这样过日子。总之,只要有饭吃就可以了!”

银行家:“啊!那么你一天赚多少钱呢?”

皮匠:“(大声地)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不过,最糟糕的是一年总有些日子不准我们做买卖,否则我们的收入也还算不错!”

银行家:(被逗笑了)我要让你从今后不愁没钱用。你先把这一百枚金币拿回去放好,需要时就用吧。”

皮匠:“您说的是真的吗?”(银行家点点头)

皮匠欣喜若狂地一路小跑回家,回家后连忙把钱埋好。

旁白:此后,皮匠整天盯着埋金币的地方,他不再唱歌了。吃不好,睡不好!(皮匠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

第二天清晨,皮匠来到银行家家里

银行家:“你好啊,还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

皮匠:“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拿回去吧,还我的睡眠和歌声来!”(面向大家齐声说):“快乐是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快乐面前,金钱要失败了!
三个臭皮匠
1个回答2024-02-16 21:28
三臭皮匠顶诸葛亮意思集思广益智慧褒义句俗语许变体褒贬例:



三臭皮匠抵诸葛亮

三臭皮匠赛诸葛亮

两臭皮匠顶诸葛亮

三臭皮匠顶诸葛亮

三臭皮匠vs诸葛亮

三臭皮匠胜似诸葛亮

三臭皮匠合诸葛亮

三臭皮匠搞定诸葛亮

臭皮匠弄死三诸葛亮

没臭皮匠遍诸葛亮

群臭帖(铁)匠狂顶诸葛亮

... ...
皮匠和银行家
1个回答2024-03-02 00:36
一个人的快乐,是因为他有一颗平凡的心.当这颗心被物欲所蒙蔽时,就会丧失它最纯真的本性,因此,快乐消失,忧愁....而来.
关于皮鞋匠的歌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03:01

记得过去春晚相声节目中有个搽皮鞋

三个臭皮匠
1个回答2024-03-11 20:52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这里“诸葛亮”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了,是指能得出正确方案的人或指一个团体了。“诸葛亮”巳是聪明的代名词。而“臭皮匠”也不是指具体的人,是指一些在单独情况下只能得出离正确方案还有差距的一般方案的人。这句俗语表明了一个道理:几个普通人的才智综合起来也可以得出正确的方案,这和有一个很聪明的人能得出正确的方案一样。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很聪明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有“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了。不过没有了这种很聪明的人,人们还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并不是都有那些很聪明的人个人完成的,相反,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正是在许多前人不完全的研究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才成功的。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连牛顿都说自己的成功只不是因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这个“巨人”当然是指千千万万的前人,而这个“前人”正是都只作出了离正确方案还有一定的差距的方案。就说诸葛亮借东风,他知道天将有大雾,也是请教了当地老农才清楚的。说打仗,诸葛亮很聪明,为什么还要许多谋士?他可以综合众谋士的主意得出正确的方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诸葛亮”不需要,我们很缺少天才,我们需要天才。
亲爱的皮匠爷读后感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5-10 11:22

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

因此,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1、述读(前提)

2、发感(论证)

3、感点(桥梁) 

要点: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 。

“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