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弹词的传承与发展

青年可以为戏曲传承发展做些什么
1个回答2024-02-11 03:17

青年可以积极参与戏曲传承发展,向老一辈艺术家多学习多请教。


青年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历史上,科班和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师徒制培养了众多名家。随着戏曲院校的相继成立,大班制、集体制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发展到现在,为更好地促进拔尖人才的涌现,文化部实施了“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希望推动以口传心授重点培养好苗子,也让名家好戏得以薪火相传。

长沙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1个回答2024-01-21 05:51

长沙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原因,虽然地处湘江边,但不是长江边,水运运力还是大打折扣。陆运也不像武汉一样地处国家南北东西交通枢纽的交汇处。

二、地理环境,长沙面积不是很大,发展空间受限。

长沙的发展现状:

1、从长沙的经济发展来看。2005年长沙的GDP是1108亿元,2020年达到12143亿元,增长率达996%,中部六省中仅次于合肥,超郑州、武汉不少。

2、从常住人口的增量来看。长沙不仅在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排行榜中名列第十,而且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常住人口增加300万,人口增量排名全国第八。

3、从长沙的科教实力来看。长沙的985大学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三所,数量位于全国城市前列;长沙的超级计算机、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4、从长沙的城市规模来看。目前,长沙的建成区面积只有567平方公里,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相比,长沙城建规模只能算是中下水平。不过,长沙的发展潜力较大,未来长沙县改区、长株潭合并都是可以预期的,到时长沙的城市规模不比武汉、成都小。

吃饺子的传承发展
1个回答2024-03-04 16:09

饺子现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渗物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亮孝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丛键液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雷剧的传承发展
1个回答2024-03-13 04:45

雷剧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起来的,雷州歌源远流长。很久以前,本地劳动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记载,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地兴建馆专供歌手往宿。此后,著名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并雷剧风韵开始组合成立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娘歌班所谓娘歌班是以歌姑娘为主、歌童为辅的男女两歌手在舞台上对歌,对歌时男执一扇,女执一扇一巾,来往变换位置,边舞边唱。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如早期的劝世歌有《劝世戒烟》、《劝世戒赌》等。这些劝世歌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戏剧的雏形。
到了清康熙年间,不仅姑娘歌班出世歌农村业余爱好者也在农闲之时邀集起来,凑成班子,巡回演出,群众称之为歌班;后来广东大戏(粤剧)到雷州半岛演出,雷州歌班的艺人纷纷向大戏学习,把他们的表演形式、服装、锣鼓、音乐都学了过来,使雷州歌剧的表演完全成为戏曲的形式。歌班演出的剧本群众称之为本歌最古老的一出本歌《断机教子》,世传为清翰林院编修陈昌齐修改定稿。
从姑娘歌班过渡到雷州歌班,是雷州歌在向前发展中跨出的重要一步。雷州歌班到各地演出,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出现了长年不散的歌班,产生了职业艺人,剧本、表演、音乐等也有所发展。但是,雷州歌班在旧社会发展缓慢,专业剧团也寥寥无几。据传第一个专业剧团是雷州市的北和雷歌班成立于嘉庆末年(大约1816年至1820年)。剧本、表演以及服装、道具、脸谱等,与当年粤剧无异。至于唱,还没有固定的板腔,一到唱歌,锣鼓息停,十分单调。直到解放前,雷州歌班还是不为人瞩目的一种汉族传统小戏。
解放后,班本歌易名为雷州歌剧。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并把雷州歌剧更名为雷剧。雷剧工作者对雷州歌剧积极进行改革,着重解决唱腔问题,并对舞台美术、音乐作了全面的革新,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全部掌握了原娘歌班州歌班群众头歌各种唱腔和唱法,抓住特点,加以发挥,整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声腔、板式;同时,广泛收集雷州半岛汉族民间乐曲,加以整理,作为场间气氛音乐;锣鼓也有所创新,使雷州歌剧具有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实,湛江文化自古都是包容博大的,从历史来看,湛江有种古老的“流寓文化”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结晶。湛江是古雷州的领地,有着较深远的历史渊源,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在远古时期,便是“山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史称“南蛮”。自汉代开海辟疆以来,先后在这片领地上建立过合浦郡、朱崖郡、朱官郡、海康郡、雷州府等,历经三千多年历史,是岭南建置较古的郡府。其开发较早,历史悠久,但文化落后,在唐宋以前,文化状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湛江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唐宋以来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一是移民文化,一是流寓文化。
所谓“流寓文化”,就是历代贬臣贬谪当地留下的文化遗产与人文精神,古雷州是这方面历史文化的集约地,自宋、明以来,雷州府区域内就曾多次有京城重臣贬谪至此或经此赴崖(海南古称崖州)。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以来贬此的名人不下二十人,其中较有名望的便是宋代北宋年间的宰相寇准、南宋年间的宰相李纲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氏兄弟(苏轼、苏辙),还有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等历代文化精英。
“流寓文化”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是历史文化的遗传,流寓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一是流寓精英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历史文明。二是汉族地方文化与民间艺术反哺了流寓精英,加强了文化交流。目前,弘扬“流寓文化”对重振湛江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延续历史文化,通过宣传和追忆历史名人在雷州的业绩精神,对雷州人是一种骄傲,是对先贤的认同与继承,是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二是可以延续古代文明,先贤对雷州的文化启蒙与文明开发,凝聚了历代贬臣精英的智慧与心血,是古代文明的结晶,三是可以为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创造条件,“流寓文化”的名人效应是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利用得好,将给当地带来实际的经济社会效应。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1个回答2024-05-23 21:26
种单一的三声腔外(即三音歌),尚有各种组织形式:有两个三声腔在四声音阶中一主一次交替行腔的;有几种三声腔在五声音阶旋律中交替行腔的;有各种三声腔混合行腔的;也常采取三声腔转调,例如湖北长阳县“跳丧鼓”《请出一对歌师来》,在一个不长的旋律中转调有5次之多(见《湖北卷》下卷1213页)。



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旋律中的三声腔的组织情况也不相同。例如以宽(四二)三声腔的民歌为例:陕北民歌《脚夫调》旋律是sol-do-re-sol上下回旋进行的;福建连城县的宽(四二)的《丝绒搭桥俩人过》是so do re宛转进行的。三首民歌的三声位置各不相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又例如福建古田县民歌《担花诗》是sol-la-do上下进行的,终止于sol音上;而福建南安县的《牧牛歌》(《福建卷》上卷420页)却是以do-la-sol行腔,终止于la音上。两曲地方色彩也各有明显差异。



(三)不同行腔中的三声腔与方言字调



(1)语调腔:是旋律模仿词的方言声调(字调)而行腔的。旋律只是念而不歌唱。是语言的腔调,如福建同安县《草蜢公歌》《福建卷》上卷654页)。



(2)韵调腔:有韵词的腔。词的字声与三声腔互相模仿与互相制约行腔。如福建安溪县《日头出来红又红》是以la-do-mi三个音行腔为歌的。旋律似唱非唱,似念非念,音韵很协调动听。又闽南与台湾流行的《安童哥买菜》也是属于韵调腔的民歌,音韵节奏简单优美,可加上乐器伴奏(见《台湾民歌选》152页,福建文化局编)。



(3)山歌腔:即是农民歌师傅演唱山田歌的腔调。例如在长江流域,东汉流传下来的山田歌“薅草锣鼓”是歌师傅给农民薅草时唱的歌,起“一鼓催三工”的作用。歌师傅一唱好几天,一天从早唱到晚。有“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美称(见《湖北卷》)。



(4)曲子腔:小调属于曲子腔的民歌,有部分小调是古代文人所作,后来成曲流传的。其传承方法是作为“曲牌”填词歌唱的。例如闽南惠安县的《五更歌》,是外地传来的小调《孟姜女》,为惠安人再填词歌唱流传的。曲中旋律出现升F音(见《福建卷》上卷456页)。“如《孟姜女》、《苏武牧羊调)等在传入闽南地区以后,它们往往也都被当地群众唱成了具有升F音的古老音阶形态”(刘春曙撰写《福建民歌概述》)。
长沙靠什么发展
1个回答2024-04-13 02:07
长沙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娱乐服务产业很发达,然后在工业方面也有几个龙头企业比如三一,中联重科。在中部城市中地理位置也比较好将来发展前景还不错。
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
1个回答2024-02-24 02:12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三、巩固阵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四、发展经济。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开展 传承胶东红色文化 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影响
1个回答2024-03-13 00:33
广泛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激励广大青少年学习宣传“胶东红色文化”,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成才,以革命精神为指引,为实现祖国繁荣、人民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导弹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4-14 06:20
展开3全部

火箭的历史可能有千年之久。最原始的可以追溯到我国宋代。据记载,公元969年制成了第一支原始火箭,曾在打仗中用过。但是火箭和导弹不是一个东西。有种通俗的说法:火箭是没有弹头的导弹,导弹是装上了弹头的火箭。现代火箭是一种飞行器,或者叫做运载工具,只有装上战斗部件和制导设备,这样的飞行器才叫导弹。如果装上核弹头,就成了导弹核武器。

最早的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人制造的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式导弹,V-1导弹非常像一架无人驾驶飞机,能携带1000公斤炸药,飞行250公里左右。V-2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携带炸药750公斤,射程300公里,最大弹高100公里左右,飞行速度每秒可达1.6~1.7公里。这两种导弹控制设备简单,误差大,德国向英国发射过数千枚,大部分都落入英吉利海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都在德国人的V-1、V-2导弹基础上,积极研究发展导弹武器。在V-l导弹基础上研究发展了多种飞航式导弹,在V-2导弹基础上研究发展了各种射程的弹道式导弹。现今的导弹分类依然是飞航式和弹道式两种。

导弹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40~50年代,主要发展战略导弹和防空导弹。50~60年代,重点在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60~70年代竞相发展多弹头。从70年代以后,研制的方向大多在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和机动发射能力上。

承包沙漠的异能小说
1个回答2023-05-08 06:01
沙漠种地王,给个赞。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