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闽南快板

闽南语 最后一句是 我爱你春夏秋冬
1个回答2022-06-11 04:27
爱你春夏秋冬
中秋节ppt模板推荐
1个回答2024-03-18 04:49
我一般在templatemaster上面找PPT模板,希望可以帮到你。
闽南语歌曲 学习闽南语
1个回答2024-03-06 05:26
拼才赢、欢喜、车站、迷魂香、手情、世界第等、雨水我问、才知痛……些歌曲相点吧异啦我刚始候几首
有关中秋节的板报怎么设计?
1个回答2024-02-11 05:05
名字:逐月,霜月,清寒转玉盘,星稀月冷,珊珊月轮,玉蟾清冷桂花孤。画:月亮是不可以少的;你要是画功好就话广寒宫和月桂树;要是想简单点,就画个石桌,上面放着月饼,边上是白兔;最好能有个古装女子,不管是在月亮上,还是在月亮下望月,都可以,只要淡淡的画个影子,衣角纷飞的样子就好了。
春夏秋冬的黑板报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3-16 21:31

春季的黑板报画出柳树与燕子。

夏季的黑板报画出百花盛开。

秋季的黑板报画出红红的枫叶。

冬季的黑板报可以画雪人与寒梅。

闽南的中秋谚语、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1-09 18:49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但当时注重的是气候的寒暑,并没提及月。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的月神崇拜有关。根据古籍记载,我国先秦时就有关于秋暮或中秋之夜祭月的礼制,但为天子所专有。汉魏时期,出现了赏月、玩月之风,其后渐盛。唐代时,上自皇帝,下至庶民,均有赏玩月景之举。至北宋太宗在位年间(976~997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节至今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佳节。
  每逢中秋节,家家祭祀祖先。人们认为中秋月圆人团圆,也是吉祥的节日。但祀祖供品却很简单,只有月饼、番薯、芋头等。无月饼的人家则煎“甜芋饼”代之,祭祀完毕,即以这些供品作午餐。俗语有“饱胀中秋,漏屎(拉肚子)五月节”,番薯吃下容易发酵饱胀;五月节(端午节)吃“煎(饣追)”油腻,口渴喝下茶水,与油腻不调和,经受不了就要拉肚子了。泉州人把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与元末人民反抗蒙古贵族专制统治的起义联系在一起。传说当时泉州汉人要三家合养一名元兵,稍有侍候不周,即遭毒打辱骂,大家忍无可忍,于中秋节这天发动起义,杀死所养元兵。起义前就是通过在月饼馅里密藏纸条,约定起义时间。至今泉州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二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即全杀完)。”关于中秋节吃番薯和芋头的习俗,民间也有一个相似的传说,只不过朝代改为清代。但有说番薯内黄,芋头内白,寓有包金包银、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上述传说于史难考,或许是附会之说,但故事本身却丰富了中秋节食俗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安溪湖头,过中秋节时要特制质量较好的“芋包”,分赠亲邻,受赠者要故意用“今年芋包做不好”或“不好吃”等贬语“回敬”。嫌的人越多,送的人就越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家今年会有好运气。故当地俗语有“芋包皮,包肉馅;贴人吃,贴人骂。”
  中秋节月饼除了做供品、食品外,还有其他功能,如风行于闽南的中秋节“卜状元饼”习俗。这种习俗的出现,在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是元末时的一年中秋节,人们借玩饼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为起事信号,同时行动,反抗元朝统治者。以后,这一玩饼形式就在民间逐渐演化为中秋节“卜状元饼”的习俗。这个传说当是前面所提到的中秋节吃月饼有关传说的变异。又一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淡化及化解部下的乡愁,特令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官兵们在中秋节尽情戏玩,后来这套玩饼的游戏,便逐渐在台湾和闽南民间流传开来。但也有一种说法,中秋节玩饼的游戏,是早在郑成功驻军厦门时,由部将洪旭等人设计的。这些传说未见于地方文献记载,未必是历史真实,但却是当时人们深沉的民族感情的流露,并通过传说故事的形式附会在这一习俗上。“卜状元饼”的时间一般都在中秋节夜晚,参加者旧时都是青少年,但也有不服气的闺女,她们说:“难道状元或秀才就只有男人的份,女人不也有状元孟丽君吗?”
  “卜状元饼”时,共需63个大小有别的月饼,称“全盒”。内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式,其中状元饼只有一个,大如碗面,秀才饼多达32个,小如铜钱,也有另加贡生、童生、白丁饼的。玩时以6枚骰子,每人轮流掷彩,卜取各式月饼。1红者得秀才饼一个,4红者得状元饼;一掷5红者可得状元、榜眼、探花各饼(若已先被他人所得,可夺回),以全部大小月饼卜光为完局,若未完局,后得者可夺回先得者;6红者则全部月饼归他所得。若是4枚相同而非红者,谓之“四进”;5枚相同而非红者,曰“五子登科”;6枚相同而非红者,日“六合同春”;6枚顺序有一、二、三、四、五、六者,日“六六大顺”。这后四样亦可比照得大彩。早期参加“卜状元饼”者多为读书人,可见此俗的出现与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有关。在其后的沿袭过程中,又沉积着封建时代读书人“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文化心态。今天,“卜状元饼”作为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节俗,仍颇受欢迎。它使人感受到一种在激烈竞争中战胜对手的喜悦。泉州人俗称月饼为状元饼,即与卜饼习俗有关。
  中秋节赏月,是一项极富诗情画意的节俗活动。古时祭月曾是十分严肃虔诚的,后来仪式简化,演变为民间的拜月习俗。赏月是拜月仪式结束后随即进行的。到了后来,人们赏月重于拜月.但选择八月十五夜赏玩月景,大概始于唐代。泉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后来客死长安的欧阳詹性卒年不详,约为中唐时期人)曾作《长安玩月诗》,并在其诗序中对八月十五夜玩月的缘由加以解释。泉州人中秋赏月,最有名的当推“笋江泛月”了。据说是夜三更时分,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江中可见清源、紫帽两山的倒影(但据说只有福气的人才能看到,很不容易)。其时南音幽雅,管弦悠扬,赏月者自乘轻舟自金鸡桥沿江而下,经笋江桥至顺济桥,与桥上两岸成群结队的游人,共赏江天月色。“双江(即笋江、浯江,为奇迹流经泉州城南的两段江名)泛月”历来是泉州诗人中秋佳节吟咏的主题之一,泉州刺桐吟社社员何世铭先生(1919~ 1987年,惠安人)辑《温陵近代诗抄》中,即有许多首有关该题材的诗作。
  对小孩子来说,八月十四日至十五日这两天晚上最受欢迎的活动,当为“造塔仔”。小塔仔是用捡来的碎瓦一圈圈、一层层造成的。所造的塔仔,城乡有所不同,城镇一般是叠成五层或七层,贴饰彩花纸签,各层内置泥偶,塔内点燃灯烛;农村叠造的是不加装饰、不分层次的粗锥形空心尖塔,内放柴草燃烧,故又称“烧塔仔”。是时红光透出塔仔小孔,闪闪忽忽,灿灿斑斑,小孩子们高兴得围着塔仔欢呼雀跃,一片童心稚气。据传“烧塔仔”之俗的由来,也与元末人民反抗蒙古贵族专制统治的斗争有关。即以“烧塔仔”举火为号,举行武装起义。
  泉州中秋节之夜,还有放“孔明灯”之俗,这是中青年们的乐事。“孔明灯”的制作,是先以上等棉仔纸糊制一个一人高(甚至更高,宽度亦相当)的密封大纸罩,再粘合在一个以铅线制成的底框,底框正中扎有一个反复浸煤油、松油且曝晒多次的“油枝”。至节日之夜于广场点燃灯中油枝放飞,其时但见一盏红灯随风徐徐而上,光芒四射,几与皓月争辉。正在观望的村民们即燃放鞭炮,庆祝升空的“孔明灯”为本村带来福气。
  与元宵夜一样,泉州中秋夜亦有妇女听香习俗。清道光《金门志》在叙述该县中秋节俗时,也提及听香:妇女拈香于墙壁间,窃听人语,以卜休咎,与上元同。
浙南闽语的苍南闽语
1个回答2024-03-08 01:53

苍南县境内的浙南戚敬闽语,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南部,说浙南闽语的约有57.4万人,占凳仔友全县总枣槐人口54.4%。

小孩子有必要学习闽南语么为什么小朋友要学闽南语?
1个回答2024-01-22 02:14

现在家长们都为了让孩子在入学时能学得更快,与他人相处得更容易,都只教小孩普通话了。所以目前小孩子越来越少说了。个人认为小孩子可以由奶奶爷爷带,这样的早教其实更好。而我们也在大力传承着闽南语,诸如歌曲比赛,讲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