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断案大鼓

包公断案的故事,不要生平简介。急
1个回答2024-01-23 01:48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宋史 包拯传》



包拯作天长县知县时,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包公断案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2:41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公断案,?
1个回答2022-05-22 05:42
问题是什么?
包青天是怎么断案的
1个回答2022-12-01 07:00
当然是公正严明
包公断案的故事3个
1个回答2024-02-16 05:39
1.



宋朝

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

恰好路过此地;

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小友哭着对

说:“大老爷,我卖

的铜钱,被偷去了。”



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

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

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

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

的话。”



包公叫

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

:“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



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



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

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



,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



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



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



,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

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 “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2.
包公断案是不是神话故事
1个回答2024-02-18 12:05
不是 本书精选了包公一生中富有重大意义、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断案故事
包公断案
1个回答2024-03-11 18:47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
包公断案的故事,不要生平简介。急
1个回答2024-01-23 05:21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宋史包拯传》包拯作天长县知县时,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希望对你有帮助
包公断案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16:27
牛舌被割案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雹戚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塌肆蚂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团埋?”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有关包公断案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21:07

宋朝时代,湖广均州府有一个叫做秦香莲的妇女,她的丈夫陈世美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不料连年灾荒,公婆都饿死了。秦香莲草草埋葬了两个老人,然后带领着儿子冬哥和女儿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来找寻自己的丈夫。秦香莲到京城的第一天,就从客店店主张元龙的口中打听到陈世美已经中了状元,并且被招为驸马。香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惊的是陈世美做了驸马。第二天早晨,张元龙带着秦香莲母子三人到驸马府——紫墀宫找陈世美,但陈世美却不让他们进宫。后来,由于门官的帮助,秦香莲才闯进宫去。在紫墀宫里,秦香莲见到了离别三年的丈夫。陈世美不肯收留香莲母子,要把他们撵出宫去。当时,秦香莲心中虽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陈世美诉说家乡连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希望陈世美能认下妻子儿女。面对着父母恩、夫妻情、儿女爱,陈世美也稍有感动。但当他一摸到自己头上戴的乌纱帽和身上穿的蟒龙袍,想到了与皇姑成婚后的荣华富贵,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莲母子赶出宫去。秦香莲被赶出宫后,在街上遇见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龄朝罢回府,便拦轿控告陈世美。王延龄很同情秦香莲的遭遇,便给她出了一条计策,叫香莲假扮做一个卖唱的,在陈世美寿诞之日入宫唱诉。香莲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陈世美寿辰之日,紫墀宫张灯结彩,鼓乐齐奏,贺客满堂。宰相王延龄亦借贺寿为名,带着香莲进宫去在筵席前卖唱。尽管秦香莲一字一泪的哭诉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难以至泣不成声;尽管王延龄在旁多方婉言相劝,但陈世美却是狗肺狼心,无动于衷,他不但数次想将香莲赶出宫去,并且出言冲撞了王延龄。王延龄在盛怒之下,将自己的白纸扇一把交给秦香莲,嘱她到开封府府尹包拯处去告状。陈世美见王延龄气冲冲走出宫去,怕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面传话州司衙门,将香莲母子赶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宫中武士韩祺去追杀香莲、冬哥和春妹,企图灭口。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庙中,韩祺找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但经过香莲的诉述以后,韩祺才恍然大悟:原来要杀的并不是陈世美的什么仇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子儿女!韩祺左右为难:要杀香莲母子吗,不忍心下手,不杀吗,钢刀上又没有血迹做回证。最后,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义,韩祺终于放走了秦香莲母子,自己则引刀自刎而死。香莲悲愤交加,咬牙切齿痛恨陈世美的恶行,她拿起了钢刀,急奔开封府去告状。这时候,开封府府尹包拯正从陈州放粮回来,一面让秦香莲去写状子,一面叫王朝去骗陈世美到开封府来。陈世美带了上方宝剑,气焰千丈地来与包拯相见。起初,包拯还正言相劝他认下香莲。陈世美却全不领情,不但坚决不认,并且倚仗皇权欺人。包公见陈世美执迷不悟,便传令击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莲理直气壮地控诉了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三大罪状;铁证如山。但陈世美却仗势不受开封府的审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杀害秦香莲,包拯忍无可忍,便喝令刽子手打落陈世美头上的乌纱帽,剥去他的蟒龙袍,用法绳把他捆绑了起来。跟随陈世美来的内侍见势不好,急忙跑回宫去报信。皇姑闻讯大惊,连忙摆了车辇,赶到开封府来讨人;但包拯却坚持不放陈世美,一定要为民伸冤。皇姑没有办法,只得回转车辇,去请她的母后。国太到了开封府,用威胁利诱都吓不倒包拯,便蛮不讲理,强夺冬哥和春妹;并且耍赖:不放陈驸马,就坐守开封府不回宫。包拯见国太变了脸,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得捧过自己的俸银三百两赠与香莲,劝她与儿女回家。秦香莲有冤无处诉,怨包拯也是个官官相护的人,并且退回银两。包拯听了香莲的话,愧愤交加。他宁愿弃官丢职,也要为香莲伸冤。包拯不顾国太与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喝令开斩!这个贪图荣华富贵,狠心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于死在铁面无私的包拯的虎头铡下!


牛舌案是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包拯直接办理的案件,当时包拯任天长县县令一职,宋《仁宗实录•包拯附传》中记载:有诉盗割牛舌者,拯使归屠其牛鬻之。既而有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盗者惊服。北宋时期耕牛都是登记在册的,私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所判的刑罚较重。《宋刑统》卷十九记载:盗官私马牛及杂畜而杀之,或因仇嫌憎嫉而潜行屠杀者,请并为盗杀。如盗杀马牛,头首处死,从者减一等。如有盗割牛鼻、盗砍牛脚者,首处死,从减一等。疮合可用者,并减一等。“头首处死”意思就是主犯判死刑,“从者减一等”意思就是从犯死罪虽然可免,但是要服三年劳役。”可见宋代对此的刑法之重。大致案情是,有一位农夫到县衙报案称自己家的耕牛舌头被人偷偷割掉了,包拯经过思考,大胆作出推理,他认为,既然嫌疑人没有把牛偷走,也没有直接杀死牛,嫌疑人犯罪目的并未为了图财,说明这是一起报复陷害的案件,嫌疑人的目的是让农夫杀死耕牛,使农夫因此获刑。包拯进一步推测,嫌疑人一定会及时关注牛的状况,如果农夫有违法行为,他就会伺机告发。于是包拯让农夫回去杀掉牛,并且把牛肉拿到集市上出售,这样便可以让嫌疑人自投罗网。农夫照做了,在他卖牛肉时,果真有人拉着他前往县衙,告发他私自杀牛,这时包拯立即喝问:“大胆歹徒,明明是你割了人家的牛舍,又来告发人私宰耕牛?快快从实招来!”嫌疑人一听,十分震惊,只好招认了全部犯罪事实。包拯并非传说中能“日审阳、夜断阴”的神探,但他擅于利用心理战术,让嫌疑人自动现身。世人口中所谓“神探”,并非是有科学难以解释的特异功能,而是充分利用心理学、逻辑推理等科学,加之充分的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律知识积累而成的。但是,在“牛舌案”中,如果遇到一位反侦察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犯罪嫌疑人,包拯的心理战术可能就难以发挥作用了。而当代审判实践中,我们的法官有司法鉴定这个好帮手,司法鉴定利用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帮助我们法官去识别真相,而非像包拯一样,只能通过心理战术让犯罪嫌疑人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