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梁山伯背书箱

梁山伯和祝英台(钢琴曲)
1个回答2023-09-30 09:45
是独奏还是协奏曲啊
伯牙鼓琴背后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3:56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伯牙辛辛苦苦终于觅得一个会欣赏音乐、懂音乐的人。欢喜、高兴极了。于是,俩人便成了知音。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16:07

伯牙善鼓琴。主要有两个故事,一是伯牙学琴于成连的故事。二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谢知音的故事。《乐俯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鼓琴的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15 17:32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 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善于弹琴,而他的朋友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一次,伯牙弹起一支曲子,意在吟咏高山。钟子期听到琴声抑扬顿挫、刚劲有力,就说:“好啊!这一曲气势磅礴,就像泰山一样巍峨峻拔。”伯牙又弹起另一支曲子,意在吟咏流水。钟子期听到琴声舒缓自如、流畅明快,就赞叹道:“妙呵!这一曲浩浩荡荡,就像江河水奔流不息!”
又有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到泰山之北游玩,遇上了一场暴雨,他们只好跑到山岩下面避雨。伯牙便拿出琴来弹奏。开始时,弹的是山风阵阵,大雨淋漓;然后表现风声更紧,暴雨如注;最后弹出山崩石裂,惊天动地……每奏一曲,钟子期便用准确的语言将乐曲的意境一一描绘出来。伯牙感慨万分:“你对琴声的理解力实在太奇妙了!对曲子的描绘与我的心思完全一致。我无论有什么心思都逃不过你的耳朵。你真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呵!”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于是就拉断了琴弦,摔碎了琴。他说:“知音都没有了,我还弹什么琴呢?”从此他终生不再鼓琴。
关于伯牙鼓琴的故事背景简写?
1个回答2024-01-27 07:32

伯牙善鼓琴。主要有两个故事,一是伯牙学琴于成连的故事。二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谢知音的故事。《乐俯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ONE PIECE里面那个被装到箱子里的伯伯为什么所有人见到他都说他是“宝箱里的小孩”呢?有什么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5 07:17
因为那个人原来掉到了宝藏箱里,从此出不来,一直就这样成长着,已经和宝藏箱不能分割了。
梁山伯的女老师
1个回答2024-02-09 13:14
王凝之的老婆谢道韫
请问梁山伯是哪里人啊?
1个回答2024-03-16 15:35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情绝唱。如果有人问你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里人,你会觉得这人有问题,梁山伯祝英台当然是南方人呗。近年来,古代名人之争日趋激烈,个中原由当然是以经济利益所驱动,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幸免,梁祝究竟是哪里人,争议也越来越激烈。争夺梁祝祖籍的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山东济宁是最后杀入争夺的,但由于去年10月27日梁祝墓碑的出土,使济宁成为这场争夺的娇娇者。记者4月1日电话采访了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济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樊存常。

  济宁是梁祝传说之源

  樊存常先生谈了四条证据:

  第一,在济宁发现了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翔实的梁祝墓碑。历史上,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此碑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据调查,目前全国已经发现的梁祝墓共有9处,而以微山县马坡乡梁祝墓、碑建立时间最早、文字记载梁祝故事最为翔实。碑文详细交代了梁祝故事的来源、时代背景和详细过程。祝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而自己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咨叹不已”。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竟读书可振门风以谢亲忧。”梁祝同诣峄山先生授业,同窗三年衣不解。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二人合葬的原因是“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平生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整个故事没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就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济宁微山梁祝碑的发现使国内其他地方的梁祝碑相形见绌。我们把微山县马坡乡梁祝碑与年代也较早的宁波鄞县的梁祝碑作一个比较。宁波鄞县梁祝碑立于明嘉靖丁未腊月(1547年)比济宁微山墓碑晚30余年;宁波鄞县梁祝碑只有“晋奉义妇冢”短短5个字,而济宁微山梁祝碑共836个字;宁波鄞县梁祝碑是鄞县知县徐立所立,而济宁微山梁祝碑是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钦差大臣,二品官,官位显然更高。

  第二,地方志记载了梁祝家住济宁的重要历史史料。据樊存常先生考证,在《邹县旧志汇编》、清《峄山志》、《峄山新志》都记载了梁祝在峄山读书的事情和历史遗址。如清康熙11年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

  第三,梁祝的故事在济宁民间广泛流传。宋元之际,梁祝故事就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在山东琴书,山头花鼓等民间艺术中,都有梁祝的故事,至今还有很多人会唱。比如,《梁祝下山》是山东琴书的看家唱段,其中就有“梁山伯祝英台就在红罗峄山念文章”、“二人死后合葬在马坡泗河沿上”的唱词。

  第四,梁祝故居村庄尚在,家族后裔至今在济宁居住。据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经查访得知,九曲村现位于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曲而得名,今已演变成东九、西九两个村庄。祝氏家族因避水灾,后迁居济宁市任城区岔河村,此村95%的人口姓“祝”,村中人尊祝英台为其先祖,讳与马氏通婚,严禁村中演唱梁祝戏。梁氏族人原住在马坡附近村庄,距离九曲村不远。因此,当年梁祝二人赴峄山求学途中相遇,二人柳荫下驻足相会十分自然。

  专家确认济宁梁祝文化中心地位

  2003年10月27日,济宁梁祝墓碑出土。济宁方面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参加梁祝墓碑出土仪式。看看沉寂地下的梁祝墓记碑被缓缓抬出,专家们很激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梁祝文化研究知名专家贺学君女士激情万分,她说:“千年等一回,我终于等到了,能够参加今天的梁祝墓记碑出土仪式,我今生无怨无悔!”专家们一致认为,济宁作为梁祝文化的中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济宁梁祝墓记碑出土是对梁祝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

  人们儒家思想严重制约梁祝故事在北方传播

  人们接受梁祝是南方人的说法,是由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广泛传播。据樊存常考证,“南方说”实质上经不起推敲。他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梁祝故事“南方说”,最早是根据明人徐树丕《识小录》记载:“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金楼子》是南朝的,但此书已经遗失,不知其具体内容,根本不能证明梁祝故事就发生在南方。唐代关于梁祝的记载很简略,宋代出现了梁祝故事发源于江苏宜兴的观点,这说明梁祝故事的发源地问题。在宋代就没有定论。到了明代,梁祝故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关于故事发源地的争议更大,出现了梁祝籍贯在孔孟故里的济宁说、浙江的宁波说、江苏宜兴说等不同的版本。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情史》和《古今不止说》中,梁祝的籍贯都不一样,前者说“梁家会稽,祝家上虞”。而后者则说梁祝为江苏人,祝英台为江苏宜兴人,这说明冯本人对于梁祝故事源于何处也不确定。?“北方说”之所以不广为人知,按照樊存常先生的分析,主要还是因为梁祝故事在北方尤其是山东的传播遭遇了很大的障碍。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比较大,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大事,要严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梁祝私定终身大事的行为是违反礼教的,这种行为在孔孟故里更不便作宣传,甚至不准宣传。至今在祝英台的家乡,还不准说唱梁祝戏、放梁祝电影,梁祝、祝氏与马氏至今不通婚,就是这样一个明证。
林伯梁是什么人
1个回答2024-03-25 05:44

林柏梁,1994年获西南交通大学运输管理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北京交通大学铁公水流动站博士后出站。现为北京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研究领域:铁路行车组织,运输网络规划,运输与物流,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复杂网络与生物网络在跨学科中的运用。

社会兼职:

1、国际交通运输领域著名刊物《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及国内铁路公路运输领域重要刊物审稿专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博士点基金函评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网评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