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爱丽斯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斯传说是写给他______的。
1个回答2024-03-07 03:07
参考答案:学生
献给爱丽丝
1个回答2024-01-19 04:15
先是要分手练熟

在那里比较快的地方不要太急

每个音一定要准确的弹出

手法要注意做到精致

就OK了

关键就看你手指的灵活程度了哈

其实也不难

练久了自然就熟了

只要有六级水平就可以了

克莱德曼的缩略更不要说了

在贝多芬的曲子里

已经算很简单的了
有谁知道献给爱丽丝的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9 16:52
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处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下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的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B段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献给爱丽丝
1个回答2024-02-23 17:14
有一个女孩,叫Alice。
在她生日的那天,一个男孩用钢琴弹奏了一曲《献给爱丽丝》送给爱丽丝,也就是Alice。
Alice很快就被那黑白的键,悠扬的旋律,修长的手指迷住了。她迫切的想要学钢琴以及《献给爱丽丝》。男孩欣然接受了。
Alice很聪明,仅仅三年,就学会了很多高难度的乐曲。
Alice很纳闷,为什么不教我《献给爱丽丝》呢?
每当她这样问,男孩只是微笑着,拿起一张乐谱,演奏一遍,教她新的曲子。她高兴地学了,就像个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的孩子。
他要参加一个比赛,名字叫做《献给爱丽丝》。她知道的仅此而已,连规则是什么,她都不知道。
他死了。
就在死的前一天,他还去了商店,买了一个早已看中的爱丽丝娃娃。爱丽丝穿着蓝色的裙子,手里捧着一小束雏菊。笑得很甜。
他买下了它,希望Alice能喜欢。因为明天就是她的十八岁生日。同时也是他比赛的日子。
他满心欢喜地拿着爱丽丝娃娃过马路。这时一辆强闯红灯的大卡车飞驰而过……
他至死还紧紧地拿着爱丽丝娃娃。爱丽丝的小脸溅上了温热的血液,显得格外好看。
Alice替男孩参加比赛,她选了三首乐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最后就是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她演奏的相当好,在选手中是佼佼者。
这是她第一次弹奏《献给爱丽丝》,仿佛有了什么魔力,她的手自己动了起来。流畅地弹奏了《献给爱丽丝》。
在最后一句时,琴声停止了。
人们等待着。
Alice扭过头朝着摄像机,深深地说了一句:“我等着你回来,完成我们未完成的曲子……”
一声、两声,先是评委,后是观众。现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她成功了。
后记
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天,她才知道,比赛的规则是,她可以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和一个爱丽丝的奖杯。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讲的一个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19 19:50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讲的是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雷莎身边,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所以,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扩展资料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讲的一个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21 05:14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泽》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关于"献给爱丽丝"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2 23:31
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没有烧鹅,没有樱桃馅饼,也没有圣诞节的喜悦。在维也纳著名的斯提芬大教堂里门口的楼梯上,带着一脸严肃表情的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就叫――爱丽丝。原来,一直照顾这个小姑娘的邻居雷德尔·巴塞特老爹以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贝多芬问。 “他想去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去……”爱丽斯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但是,神父们不肯去帮助他,说他们也帮不上忙,就把我赶出来了”。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的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清澄的碧落和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的弹奏着,感觉好象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是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斯,你找的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这位老人已是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斯。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送给你,我想永久的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完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斯之后,又走到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贝多芬一生可以说是落魄穷困,但是,他能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把幸福带给他身边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的曲子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虽然有时愤懑悲伤,又有时彷徨痛苦。但是,贝多芬绝对不是那种生活在逼仄小洞里的人,他的胸怀如银河般宽广。他从未对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未对自己不公平的命运长嘘短叹。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伟大”吧。
《献给爱丽丝》中的爱情故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0 13:47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保˙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献给爱丽丝 听后感
1个回答2024-03-10 13:29
曲子悠扬,表现出送给爱人的一份热情与关心。
献给爱丽丝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17 18:59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

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