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家风家训歌

什么是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全文
1个回答2024-04-06 05:02
《钱氏家训》是2010年线装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仲超。
目录:
序言 《钱氏家训》是无价的

钱氏家训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 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纯大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薯并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数裤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 蓄道德则福报厚

钱氏家训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 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六闾整洁 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钱氏家训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钱氏家训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
古代杜氏名人都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27 13:59
唐代的杜如晦(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判)
杜审言(文章四友之一)
诗圣杜甫
诗人杜牧、杜荀鹤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古代杜氏名将
1个回答2024-05-17 22:13
杜甫
杜牧
杜黄裳
杜 兼
杜 亚
杜之松
杜 诵
杜 頠
杜荀鹤
杜 淹
杜易简
杜审言
杜生者
杜鸿渐
杜 夔
杜 预
杜正伦
杜如晦

这些都是名人,哪些是名将不太清楚…
杜氏的古代名人
1个回答2024-05-02 01:36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称为“小杜”。
钱氏家训是谁的家训
1个回答2024-05-04 22:08

钱氏家训的是钱钟书的家训

拓展:钱埋嫌兄氏家训是明代著名商人、官员钱尚书所著的家训,也称作《钱氏家传》。钱尚书是明者哪朝中期的一位著名商人和诗人,曾任江西布政使和礼部尚书等职。他的家族在明代是很有声望的,而《钱氏家训》就是他为了使自己的子孙能够延续家族文化传统,系统总结家族经验并加以规范而编写的。

《钱氏家训》共分为二十四卷,包含了家族生活、家教、事业经营、人际交往、品格修养等方方面面的家弯袭风家训。其中,钱尚书不仅详细记录了钱氏家族的历史沿革和家族成员的事迹,还论述了家族根本、家庭和睦、子女教育、财产管理、人际交往、品德修养等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家族内外矛盾和维护家族利益等方面的实用指导和建议,可以说是一部涵盖非常全面的家训著作。

杜受田的杜氏文化
1个回答2024-03-17 11:25

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杜家明清两朝中秀才347人,中进士12人,入翰林6人,还有举人8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的杜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600多年长盛不衰,乃历史一大奇迹。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了“盛不过三代”的常俗,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
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源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冒被罢官之险,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回乡之途,路经惠民县,恰逢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灵柩回乡,他不畏权势,坚持前去祭奠。杜诗嫡孙杜漺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正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书,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名为“杜公堤”。漺之嫡孙杜鼒,一身正气,担任上思州知州时,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麦种,劝民种麦,百姓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
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道光七年(1827 年),三朝元老,任礼部侍郎的杜受田的父亲杜堮,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提倡“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崇高人生目标。所以读书,是要“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于家国天下之道”,增长“化民成俗,尽职报国”的才干和品行。同时,教育人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超前意识,不但自己终身学习,而且教育子女终身不至。正是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的辉煌局面。《述训》四十八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杜氏文化培养的代表人物是杜受田。杜受田一生品端学粹,正色立朝,忠孝两全,爱国恤民,廉洁勤政,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修复开发杜受田故居,就是要宣传杜氏一门清官,把这里打造成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就是要弘扬杜氏文化教育思想,把这里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就是要提倡杜氏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示范基地。
“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出世。真空如水月,禅机即是文机。”杜家私塾的这副对联揭示了无穷的哲学和辩证法。杜受田故居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人灵魂的熏陶是第一位的。

钱氏家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0 00:50

看了《钱氏家训》,有这么几句话感触颇多:“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常常听到有人谈论某人说,真不知道他是傻还是大智若愚。这样的人往往敛去周身的光芒,不争名夺利,甘居下游,不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或压倒别人。即使别人在背后议论也只是拿捏不准,并不会把你当做假想敌,刻意为难。此正是钱氏家训中的“聪明睿智,守之以愚”,一个人不论多聪明,他都不可能被所有人喜爱,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成为众矢之的。愚并不是傻,而是藏而内敛,让自己变得无害。安安分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没有后台,没有背景,也如家训所述“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自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似愚是智。

王氏家训是什么呀?
1个回答2024-03-17 12:59

《王氏家训》∶吾家王氏、首重孝悌,忠义勤俭、谨信亲睦;耕桑之外,渔樵畜牧;读书明理、不强求仕;仕行兼济,止以远耻;世道竞急,习技业贾,自强不息,敦庞之俗。

潜德丘园,嘉惠草木,研经求知,圣贤可及。美哉我庄,崂峰苍苍,海水洋洋,祖宗津皇,子孙永昌!

王氏家训节选自中国千家训大权,历代名人无数,战国秦国将领王翦,王贲。新朝建立着王莽,新末绿林军领袖王凤,王匡。东汉大司徒王允,哲学家王充。西晋大将军王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朝诗人王维,王勃,王昌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元朝戏剧家王实甫,画家王冕。明朝哲学家王守仁。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清朝状元中堂王杰等。

王姓演义:

王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人始祖玄嚣自黄帝处承袭姬姓,传至文王之子姬发,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衍生出构成王姓主体之三大`姬姓族派。

其一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周初封于毕,春秋时其裔孙出奔晋,被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分晋,各自成为战国初期强国。秦灭魏后,其子孙四散,魏昭王之子无忌即信陵君之孙一支逃于泰山。

王氏家训的有关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5:32
呵呵,你是姓王的吧。 明朝有个名人叫王守仁,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等家。 提出的“知行合一”属于非常实用的理论。对中国后来的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个。 没事看看历史书,很多的。
《钱氏家训》
1个回答2024-03-08 23:09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读经传则胡租缺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勤俭为本,自型首必丰亨,忠厚传宗,乃能长久。

回望来处,我们看见这盏明灯通过历史烟尘在江南吴越钱氏家族庭院里点燃了千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这明灯,这薪火就是裤辩《钱氏家训》。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