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飞向太空港

飞向太空港 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09 09:14
一个积弱既久、备尝落后之苦的民族的任何图强之举,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一切未曾麻木者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兴奋,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那些专注于社会兴奋点捕捉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于是,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飞向太空港》这个题材就其可以容纳、可以折射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它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因此,《飞向太空港》不是拘于一隅的成就报告,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显出格局上的恢宏性。其重点、难点和最具艺术光彩之处,是对整个发射过程画卷式的描写,是对航天英雄群体性的刻划,是对凝聚于这一过程的火山般爆发的民族心声的整体性抒发。在这里,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场面与细节相互依存,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为探索大型的、事件性的、综合性的报告文学之报告与文学的统一,提供了新的经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1个回答2023-01-20 16:50
哈哈哈哈哈哈哈
飞向太空港好书推荐及理由
1个回答2024-02-04 16:04
开始只想看看序言了解一下是怎样的书,谁知一翻开便放不下来,一口气看了十五万多字。

先是被作者对天空的痴迷而感叹,接着又被那些在国家艰难时期用青春、信仰、智慧、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兑换处祖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崛起!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由得热泪夺眶而出……

我们生活的便捷与美好是许许多多勤劳勇敢智慧的人,在鲜为人知的地方默默无闻地创造出来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去对他们的了解,没有理由不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天空、太空,在作者的笔下,那么美丽动人!太空事业在作者笔下那么魅力无限!

且看序言的一小段:

天空慷慨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写得连我都忍不住抬头多看一眼这常被忽视的魅力家园!
飞向太空港情节介绍?
1个回答2024-05-04 11:44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傲人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 《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

飞向太空港情节介绍?
1个回答2024-05-07 12:55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6-12 21:22
一个积弱既久、备尝落后之苦的民族的任何图强之举,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一切未曾麻木者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兴奋,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那些专注于社会兴奋点捕捉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于是,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飞向太空港》这个题材就其可以容纳、可以折射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它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因此,《飞向太空港》不是拘于一隅的成就报告,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显出格局上的恢宏性。其重点、难点和最具艺术光彩之处,是对整个发射过程画卷式的描写,是对航天英雄群体性的刻划,是对凝聚于这一过程的火山般爆发的民族心声的整体性抒发。在这里,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场面与细节相互依存,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为探索大型的、事件性的、综合性的报告文学之报告与文学的统一,提供了新的经验。
飞向太空港的读后感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6-12 21:39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如下:



第一章《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西昌纬度低,离赤道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发射火箭。西昌位于四川南部,荒无人烟,避开了大城市。从1984年1月29日开始,到1990年三月已有六颗卫星在这里发射。1986年对外开放。 

第二章《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1989年9月3日凌晨,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发射基地遭到毁坏,但全体将士凭借见顽强的毅力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来自全国各地的火箭专家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的各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山沟中熬过了五个春节,其中四名航天专家先后离开人世。  

第三章《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他们都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航天有很高的评价。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发展航天科技的同时不要像美国一样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第四章《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与美国从来都是一对冤家。在1972年2月21日,总统才正式访华。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对外关系。

第五章《举起火箭的大旗》 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需要美国和法国的火箭发射,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课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上官世盘认为中国火箭已具备打入国际市场的条件,长城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给航天部副部长写了封建议信,得到领导大力支持。  

第六章《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国际航空展在巴黎举行,中国代表团长乌可力一天晚上,走进一家华人的菜馆,得到盛情款待。不少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火箭走向世界,都感到非常自豪。中国对外宣布:“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 

第七章《天时·地利·人和》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美国连续三次火箭发射失败,英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法国的“阿里亚娜”号火箭也发生了爆炸。种种意外都对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非常有利。 

第八章《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1986年4月,中国卫星代表团前往美国。他们的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14 05:38
一个积弱既久、备尝落后之苦的民族的任何图强之举,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一切未曾麻木者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兴奋,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那些专注于社会兴奋点捕捉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于是,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飞向太空港》这个题材就其可以容纳、可以折射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它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因此,《飞向太空港》不是拘于一隅的成就报告,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显出格局上的恢宏性。其重点、难点和最具艺术光彩之处,是对整个发射过程画卷式的描写,是对航天英雄群体性的刻划,是对凝聚于这一过程的火山般爆发的民族心声的整体性抒发。在这里,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场面与细节相互依存,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为探索大型的、事件性的、综合性的报告文学之报告与文学的统一,提供了新的经验。
飞向太空港情节介绍
1个回答2024-03-17 13:50

简介

       1990年2月22日,法国“阿里亚娜-4”运载火箭升空不到两分钟爆炸;
       1990年2月28日,美国“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施放的一颗卫星在空中解体;
       1990年3月14日,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未能按预定时间同第二级火箭分离;
       1990年,被西方人称为世界航天史的“灾星年”。然而就在此时,中国却成功地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一举打开了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作文
1个回答2024-05-01 05:57
一个积弱既久、备尝落后之苦的民族的任何图强之举,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一切未曾麻木者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兴奋,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那些专注于社会兴奋点捕捉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于是,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飞向太空港》这个题材就其可以容纳、可以折射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它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因此,《飞向太空港》不是拘于一隅的成就报告,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显出格局上的恢宏性。其重点、难点和最具艺术光彩之处,是对整个发射过程画卷式的描写,是对航天英雄群体性的刻划,是对凝聚于这一过程的火山般爆发的民族心声的整体性抒发。在这里,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场面与细节相互依存,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为探索大型的、事件性的、综合性的报告文学之报告与文学的统一,提供了新的经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