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偶成宋程颢

程颢的故事 请问有什么关于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小故事,除程门立雪外的。
1个回答2024-02-02 02:05
程颢妙破讹诈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8 年)担任监察御史的洛阳人程颢,在当山西晋城县令时,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   当时,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一早,有个老头来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头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拉着老头一起到了县府,请求县令判断。   老头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   “事隔那么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说得这么详细呢?”   老头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说着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财主的儿子:“你今年多大岁数?”   财主的儿子答道:“36 岁。”   程颢又问:“你父亲今年多大年纪?”   “76 岁!”   程颢对老头说:“听见了吧,这人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   老头听罢,惊恐异常,承认了自己妄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夺人田地,才来冒认儿子。
秋月 程颢
2个回答2022-07-01 19:43
1、这首诗写景可谓虚实相间,试作简要分析
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来看,写夜晚看到的白云和红叶之美,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自由和“红叶”的飘逸,借景抒情。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悠闲宁静、寄情山水、厌恶世俗生活的思想。
春日偶成 程颢中偶成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8 10:27
偶成:偶然作成(这首小诗)的意思。
春日偶成:踏春看景 偶然吟成这首诗。O(∩_∩)O哈!
宋朝杨时拜访程颢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5:00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宋朝诗人程颢的生平?
1个回答2023-10-23 18:15
程颢,不是什么诗人,他是思想家,是宋代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程颢简介
1个回答2024-03-24 13:25
程颢“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兄程颐合称“二程”。

北宋人,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

思想主张:他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程颢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3-24 23:28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 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但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或作“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程颢 秋月 情景关系
4个回答2022-06-26 13:21
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尾句,“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景,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说,这“白云”的任意浮游,“红叶”的飘逸自得,不正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写照吗?从实景的角度看,在夜中居然能看到云之洁白,枫叶之红艳,也足见月色是何等明亮!
程颢的人物轶闻
1个回答2024-02-04 17:33

程颢妙破讹诈案
传说,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8年),担任监察御史的洛阳人程颢,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
当时,有一张姓财主得急病死,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有一老者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者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两人一起到县府,请县令程颢判决。老者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事隔多年,怎么还能记得这样详细。老者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并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知财主的儿子才36岁,而死去的财主已经76岁,于是判定真伪,程颢对老者说:“财主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老者听罢无法狡辩,不得不承认自己冒认儿子,只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的事实。案子遂破。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变法”一经铺开,便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
在北宋士大夫之间,即使是反对变法者,反对的程度和态度也不尽相同。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镇、御史中丞吕公著等人对新法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司马光最为激烈,他曾对宋神宗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光对王安石,是势同水火,不共戴天。而程颢作为反对者阵营中的一员,态度上却温柔敦厚多了。王安石作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也对程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敬,尽管王比程还年长十一岁。王安石与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一遇思想不通处,王安石必声色俱厉,暴跳如雷,重者贬人官帽。某次,恰巧程颢受命前来议事,听后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所言,又道理俱在,因此“安石为之愧屈”。
程颢说话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但他反对变法的态度却是一贯的。他任御史期间,多次上书宋神宗,指出不可变法的理由。他认为(变法的)反对者太多,总有反对的理由,天下没有反对者过多而能成功的改革,他以支持和反对改革人数的多寡来预测改革的成败,这倒与其他士大夫或批评王安石的长相或贬低王安石的品格不同,不过程颢这一反对的理由,最终也确实一语成谶。变法的对错好坏姑且不论,程颢在变法中的表现的温柔敦厚,颇具君子之风,刚烈火爆如王安石者,对他也存尊敬。
御史不知上未食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接受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提拔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是言官,其职责是规劝皇帝、纠察百官。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纠察百官好说,但规劝皇帝却非易事。因此,很多监察御史履职,或碍于情面,或担心权威,或害怕打击,往往形式重于内容,走走过场,不过让皇帝表现一下纳谏的姿态而已,至于纳不纳、纳什么、怎么纳,不予深究。
程颢任御史,却比较执拗、较真,他常常像以诲人不倦的态度,直言数落宋神宗,不厌其烦。然而他不厌其烦,有些侍从却大厌其烦,某日午餐时间已过,程颢仍旧絮叨述说,宋神宗饥肠辘辘,又不好明言。侍从便正色对程颢说:“御史不知上未食乎?”皇帝还没吃午饭呢!程颢这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出来。一时传为美谈

程颢程颐的始祖?
1个回答2024-03-09 16:05

程颢程颐为理学大家,理学鼻祖为周敦颐,因此,二程的始祖为周敦颐。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