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古诗阅读答案

下坡或者上坡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3-05-25 15:25
76图4321·1234****
美丽的三潭印月阅读答案 文中写苏东坡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4 19:51

说明了湖心岛的由来,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赞扬了苏东坡的功绩和苏东坡与西湖的联系

父亲和那道坡的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3-10-26 10:10
《父亲和那道坡》是一篇微小说,作者是宋向阳。入选《2016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现代版)。
这是一篇感人的故事:秋生的家旁边有一道狭窄的坡,回家时轿车开不进去只得停在十几米外的巷口;秋生的父亲觉得儿子不闷闷常回家是因为那道坡的阻碍,于是赌气一个人修平那道坡,甚至连儿子寄回来的钱都不瞅一眼。终于在完成的那一天让妻子“诓”了儿子回家以"炫耀"一番。儿子此刻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文章以
东坡画扇 的阅读答案。
2个回答2022-12-23 17:13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译文
  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多事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阅读文 喜欢苏东坡中
1个回答2022-12-16 23:23
喜欢苏东坡?
东坡突围阅读题答案
1个回答2022-06-19 11:47
15.选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4分)
16.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4分)
17.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6分)
18.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5.内容上:林语堂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形成对比,突出并引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观点张本。
16.这是对比“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而言的。(1分)作者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真正地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即他还有足够的生命去书写好的诗篇,有足够的时间去留下美好名文,而事实也证明如此。作者认为,与那些太晚觉悟而无所作为的人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3分,意思相近即可)
17.运用比喻(博喻)和排比。(2分)将成熟喻成“光辉”、“音响”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苏东坡的成熟的内涵;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于人生后的大气,为下文点明苏东坡“文化突围”的内容蓄势。(4分)
18.①苏东坡被贬黄州经历了凄苦生活,这“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在黄州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磨难让他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文。(2分,联系上下文,意思相近即可)
②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亦如苏东坡,往往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分,结合事例)
③“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的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诗人经历“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会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能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4分,言之成理即可)
苏东坡突围的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2-08-26 23:31
15.选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4分)
16.为什么作者说“苏东坡真是好命”?(4分)
17.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6分)
18.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5.内容上:林语堂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形成对比,突出并引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观点张本。
16.这是对比“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而言的。(1分)作者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真正地成熟了,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即他还有足够的生命去书写好的诗篇,有足够的时间去留下美好名文,而事实也证明如此。作者认为,与那些太晚觉悟而无所作为的人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3分,意思相近即可)
17.运用比喻(博喻)和排比。(2分)将成熟喻成“光辉”、“音响”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苏东坡的成熟的内涵;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于人生后的大气,为下文点明苏东坡“文化突围”的内容蓄势。(4分)
18.①苏东坡被贬黄州经历了凄苦生活,这“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在黄州留下了《赤壁赋》等文学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磨难让他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文。(2分,联系上下文,意思相近即可)
②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亦如苏东坡,往往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生的美名。如“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分,结合事例)
③“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的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诗人经历“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会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能突破自我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
4个回答2023-05-14 08:42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面条吃,粗陋而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 这是译文 ··· 希望能帮你
《东坡》阅读答案 (宋)苏轼
1个回答2023-05-25 12:51
“清”字的妙用
答案:
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

整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整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苏东坡的故事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2-12-22 14:46
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非常简朴,冷冷地应酬道:
“坐!”对小童吩咐道:“茶!”
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
“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
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

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
“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
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