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秋晨赏析

艾青诗选《梦》赏析
1个回答2024-01-24 15:38
艾青的诗选《梦》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以一个梦为载体,将诗人对自然、生命、人生的感悟和体悟娓娓道来。
在《梦》中,艾青以群山、翠绿的色彩,以及日暮余晖等元素,描绘出一幅秀丽的山河画卷。他用这些元素,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诗意美感。
“群山翠绿如梦”,这一句不仅是对山河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表达。艾青用视觉上的比喻,将山河的秀丽以诗意的笔触呈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如梦似幻的山河之中。
接着,“日暮余晖依稀存”,这一句将诗歌的意境进一步升华。日暮余晖,是白天的结束,是黑夜的预示,这种时光的交错,带给人无尽的思绪。艾青用这样的元素,将情感与哲理融为一体,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在《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艾青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他以细腻的笔触,将情感和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艾青的诗选《梦》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以梦为载体,通过描绘山河秀丽的景象,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这首诗歌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洗礼。
艾青诗选晨歌赏析.急求
1个回答2023-04-09 18:17
原诗如下:
晨歌拭去你的眼泪吧
打开窗
让你伏在
金黄的大鹏鸟的翅膀下
大鹏鸟起飞时
你的梦
会离弃夜的烦忧
和黑暗之畏惧的
让它把你带去
到无极的海洋
与无风的沙漠
或是阿尔卑斯山之巅
挟着希望的遨游者有福了
愿你借大鹏鸟的羽光
给沉睡的世界,和它的
匍匐着的众生以抚慰吧
原载1937年新诗1卷6期
艾青的秋天的早晨,诗歌赏析?
1个回答2022-12-18 06:04
诗歌通过带走秋天典型特征的意象,描写了秋天早晨的美景
艾青诗选秋日游赏析
1个回答2023-03-20 23:01
艾青诗选《秋日游》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艾青于1938年八月初在衡山写成的,诗歌开头描写了秋日的草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日草原的喜爱与此行的目的,诗歌后面部分描写了突然下雨的情景,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秋日草原的喜爱,更深层的透露出作
艾青《晨歌》赏析
1个回答2022-06-02 03:05
表达了诗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自我救赎和众生普度的思想感情。
艾青诗选《窗》赏析
1个回答2024-02-05 12:09
作品赏析:丛蔽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奇特,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诗以窗为中心,一层一层展开。“在这样绮丽的日子/我悠悠地望着窗”,一般来讲,诗可能沿着“望着窗”实写下去,在窗里望见她,望见她的神情或其它情景等等,来抒发“我”的爱心。在过去的一些爱情诗作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这种写法。这样的构思不仅奇特新颖,而且极有力地增强了表现力,增强了感情的浓度。而更为奇特新颖的是,诗人在下面集中笔墨刻划她的眼。眼是心灵的窗,把窗的含意推进了一层。对她的眼的描绘,诗人写得那么清沏宴或,那么耐人寻味:“晌郑伍在她思念的眼里/映着一个无边的天/那天的颜色/是梦一般青的/青的天的上面/浮起白的云片了/追踪那云片/她能望见我的影子。”
《秋晨》于赓虞 赏析
3个回答2023-08-21 07:45
第一节的意思是着重描写告别秋叶的心情,一次反对秋晨的期盼和欢迎。
第二节的意思是正面写了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
新生满天,突出了秋叶的特征,圣水难洗,说明了告别出心裁。
这首诗作者小说要珍惜时间,表达了他喜欢大自然。
这首诗歌主要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有美好的作用😁😊
艾青诗选,巴黎赏析
1个回答2023-08-06 10:10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艾青诗选笑赏析
1个回答2022-10-08 21:49
笑是人之常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艾青这样写必有因果,从事的题目来看,读者很难猜到这首诗要写什么样的笑,为何要写这样的笑。顺着诗行看下去,仍然猜不到其意欲何为,一直到诗的最后,读者才会恍然大悟
秋_水_(节_选)赏析
1个回答2023-12-14 09:03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