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诗词赏析

虞美人简介,赏析
1个回答2024-03-16 10:44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

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

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虞美人 听雨》诗词赏析
1个回答2024-02-07 02:11
1.年少“歌楼听雨”,“不识愁滋味”;中年“客舟听雨”,悲欢离合觉有情;暮年“僧庐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
2.“悲欢离合总无情”,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此句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暮年的脚步总是缓慢,落笔时的节奏也就格外悠长。这一句已是人生最后的切片:僧庐。鬓发斑白的游子,走遍天涯之后来到佛前,求个安歇处。这时的雨声,才是真正的入耳动心,点点滴滴的雨声,和多年来历劫红尘的往事与心情杂糅在一起,怎能不断肠蚀骨、教人彻夜难眠?写到这里,字里行间的棱角与光芒都化为淡漠平和。那只是一个终夜听雨的旅人,虽然难以了解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岁月,跋涉了怎样的破碎山河,却多少透露出:即使在佛前,他的心远未获得生命收梢处应有的宁静。枯槁身躯内这一点温热的跃动,应和着僧庐外丝缕飘零的雨声。
<<虞美人 枕上>>诗歌赏析题
1个回答2022-10-05 22:25
能吧原文发来吗
蝉 虞世南 赏析
1个回答2022-06-03 11:53
1;气质高雅;
2;不食人间烟火,清高;
3;不愿借别人的名气、光环,靠自己实力处世;
赏析虞美人的最后两句?
1个回答2022-11-29 21:49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1个回答2022-12-05 02:59
对诗的了解不多,建议去查看下专业书籍
《秋晨》于赓虞 赏析
3个回答2023-08-21 07:45
第一节的意思是着重描写告别秋叶的心情,一次反对秋晨的期盼和欢迎。
第二节的意思是正面写了作者面对秋晨的情态。
新生满天,突出了秋叶的特征,圣水难洗,说明了告别出心裁。
这首诗作者小说要珍惜时间,表达了他喜欢大自然。
这首诗歌主要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可以有美好的作用😁😊
《虞美人 听雨》诗词赏析
1个回答2022-12-07 15:25
1.年少“歌楼听雨”,“不识愁滋味”;中年“客舟听雨”,悲欢离合觉有情;暮年“僧庐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
2.“悲欢离合总无情”,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此句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暮年的脚步总是缓慢,落笔时的节奏也就格外悠长。这一句已是人生最后的切片:僧庐。鬓发斑白的游子,走遍天涯之后来到佛前,求个安歇处。这时的雨声,才是真正的入耳动心,点点滴滴的雨声,和多年来历劫红尘的往事与心情杂糅在一起,怎能不断肠蚀骨、教人彻夜难眠?写到这里,字里行间的棱角与光芒都化为淡漠平和。那只是一个终夜听雨的旅人,虽然难以了解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岁月,跋涉了怎样的破碎山河,却多少透露出:即使在佛前,他的心远未获得生命收梢处应有的宁静。枯槁身躯内这一点温热的跃动,应和着僧庐外丝缕飘零的雨声。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的赏析
1个回答2023-06-07 18:08
同心苣是织有相连的火炬形图案的同心结,和记载了誓言的素笺一样是爱情的信物。这些现实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容若证明着当初的恩爱欢娱。面对这些几乎要仓皇而逃的容若,赶紧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容若似乎幻想着像传奇故事中那样,只要长唤不歇,伊人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
传说中,书生迷上画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来到世上,只可痴痴长唤。后书生得高人指点,唤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现在眼前了。幸福生活开始了,两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满了也是很好的罢。纵使情深,书生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取了剑想除去来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携子离开,重入画屏,再不出来。清夜长唤,也仅是沉默的伤透了的画中人了。
资中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6-24 18:12

汉置资中县。古蜀人称沱江为资水,沿沱江数百里只此一县,居其中部,故称资中。
一说因位资江(即沱江)之中为名,相传黄帝以后,此地多以资赐姓,故山川多以“资”名。
北周保定年间(561~565)置盘石县,元末为资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资县。
民国三年(1914年)置资中县。
2015年12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签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资中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5〕26号),同意撤销板栗桠乡,设立板栗桠镇;撤销龙山乡,设立龙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