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第一段

分段简述一下谏逐客书的写作特点(一共有三段)
1个回答2023-02-18 11:43
直接将继续进行
谏逐客书结构梳理每一段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01:19

答:《谏逐客书》文章结构分析如下: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谏逐客书每段内容概括
1个回答2024-03-15 01:19

谏逐客书每段内容概括如下:

1、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

3、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4、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5、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

6、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

7、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8、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出自谏逐客书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1 02:27

谏逐客书》是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书的奏章。谜底中的“斯”,别指“李斯”。

《谏逐客书》全文,原文加翻译。
1个回答2022-04-29 22:08
。。。。
谏逐客书是什么文体呢?
1个回答2024-02-04 19:55

谏逐客书是散文文体。

《谏逐客书》是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睁睁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谏逐客书》整体赏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槐则反映了李悉明岁斯的卓越识见,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畛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现代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是什么文体呢?
1个回答2024-02-10 17:47

谏逐客书是散文文体。

《谏逐客书》是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谏逐客书》整体赏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识见,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畛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现代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成语?
1个回答2024-02-13 14:30

谏逐客书”不是成语,含“逐客”的成语只有4个:

1、迁臣逐客

qiān chén zhú kè

【解释】指遭贬官放逐的人。

【出处】宋·张端义《自序》:“子录非《资治通鉴》,奚益于迁臣逐客?火之久矣。”

2、下逐客令

xià zhú kè lìng

【解释】秦始皇曾下过逐客令,要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泛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

【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大姊净丝,便下逐客令。”

3、逐客之令

zhú kè zhī lìng

【解释】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4、逐客令

zhú kè lìng

【解释】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谏逐客书的进谏方式
1个回答2024-01-28 16:46
谏逐客书的进谏方式:
一、避重就轻、缓解紧张局面

在说服开始阶段,最好不要直接谈及此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避重就轻,对对方嘘寒问暖,表示出自己的诚意,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距离,消除对方对自己的警惕之心,环节紧张的局面,营造出轻松安定的说服环境。李斯对这方面的技巧把握得极好,能够充分结合当时的情景和交际环境,审时度势,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方法和途径,运用避重就轻的说服技巧,缓解与秦王的紧张对立局面。
二、摆事实、举实例,用事实说话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运用了大量的难以反驳的实例就逐客的不利进行阐述,表达出招贤纳士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的好处。李斯从历史和当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李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例举了穆公、昭王等由于重视客卿,善于听取客卿提议的实例,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以此说明客卿的重要性,没有客卿的帮助,秦国也无法走到现在强大的地位。另一方面,李斯又从现实出发,对秦国当前的财政情况进行分析,例举出秦王所珍爱的各项珠宝,大多是来自于周边邻国的进献或是买卖,从而很隐晦地指出了逐客令的莫名其妙和荒唐。李斯在对秦王珍爱的奇珍异宝进行阐述时,所用的文笔是非常夸张的,并且一样一样详细地例举珍宝种类,从而与逐客令形成鲜明的对比,指出不管在历朝历代,人才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但秦王却喜欢珍宝,不爱人才。以此说明逐客令并不是明智之举,不是秦王这样想做明君的君王应当做的事情,指明了逐客令的存在是错误的。
三、学会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
在说服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对方的忧虑,体会对方的想法。这就要求说服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时刻为对方着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对方放下对自己的警惕,以真诚打动对方,获得对方的信任。因此,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必须摆明自己的立场,将自身的事业发展与秦国的统一大业有效结合在一起。李斯并没有谈及自身未来的发展以及逐客令对自身的影响,只是从秦国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分析,为秦王统一天下积极献计献策,共同谋划。直接指出逐客令对国家利益的不良影响,与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秦王为了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目标,只能重新斟酌。这样的说服方法,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更好地实现了进谏的目的,最终使得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进谏的对象是
1个回答2024-03-02 00:12
《谏逐客书》是秦代大臣、文学家李斯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