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的马二先生是谁?
1个回答2024-04-20 11:22

儒林外史马静即为马二先生,其轶事典故如下:

1、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 他对匡超人说: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 除了这事, 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馆、作幕, 都不是个了局。

只是有本事进了学, 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 才是大孝, 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2、马二先生批八股文章, “ 总是采取《语类》、《或问》上的精语” ,前者是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 后者是朱熹做的《四书或问》。 他总是跟在朱熹的后面亦步亦趋, 不敢有所逾越。他著书就著《春秋》, 读史就读《纲鉴》, 他解释《诗经》, 只知道遵照官定的举业读本《永乐大全》。

他说:“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 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 被那些后生们看见, 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他赞叹风景, 只知道引用《中庸》里的“ 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 万物载焉” 之类的现有句子, 别无词汇。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 圣贤书把他的语言都限制得僵死了, 他哪里还有自己?他的大脑里塞满了圣贤的语录, 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3、马二先生劝匡超人说: “那害病的父亲, 睡在床上? 没有东西吃, 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 分明难过也好过, 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 八股文章竟然有疗饥止痛的奇效! 马二先生已经把八股神化了, 并对其无比痴迷。

4、别人做举业, 也许并不纯正。 或者是拿这个来做敲门砖, 或者是用它来做幌子, 全不把它当回事。而马二先生却干得极其认真, 一点也不马虎。他在文翰楼做选家, “ 时常一个批语, 要做半夜。 不肯苟且下笔, 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遍, 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 才为有益。” 

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制度的受 害者, 这还不够, 最可悲的是, 他是那么真诚执著地引导别人走自己已经实践 证明走不通的老路。这是对他尖锐的讽刺。

5、马二先生宅心仁厚,乐善好施。差人拿着写有蘧公孙叛逆罪的呈子给马二先生看,“马二先生看完,面如土色”,仔细询问后求差人“千万将呈子捺下”。差人借机向马二索要银子,索要不得,转身要走,马二先生忙说:“不是这样说,你同他是个淡交,我同他是个深交,眼睁睁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来,这就不成个朋友了。” 

在和差人几番交涉之后,几乎拿出自己所有的家 当九十二两银子给差人,把枕箱买回来,替朋友蘧公孙消灾。

扩展资料

吴敬梓笔下的马二先生不光在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做人生的导师, 也在历史地替整个“正史”中的知识分子代言心声。马二先生的种种语言和行为正是一代代被八股文所毒害的文人们的写照,从这里不难看出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时代典型性的意义。吴敬梓用纪实的笔法写出了一个“外史”中的“正史”人物, 只有这样, 遽公孙的“如梦方醒”才觉得可笑可叹,匡超人的举业才觉得虚伪龌龊。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

就这样他养就了十足的奴性.成为封建统治者恭顺的奴才。同时,科场士人成天遨游于三代之上,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脱离,与革新政治的进步思潮相隔绝,根本不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既不接触自然科学,又不学习实际技能。

连社会知识也贫乏可怜,从这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联系当今实际,如何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促使教育事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何其芳说:“马二先生是活在我们生活中间的。”诸多名人,同声赞誉马二先生塑造的成功,说明吴敬梓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并进行了亮度的集中和概括,使其成了明清时代读书人阶层的典型。

儒林外史马二先生主要事件?
1个回答2024-03-08 01:38

马二先生的主要事件

  马二整理了历年乡试考生们的文章,集合成书,印制以后,卖给参加科举的秀才们,作为考生们的参考资料。如此,马二是卖这些参考资料为生的。用蘧太守的孙子蘧公孙的话讲,马二是位选家。看来,卖科举考试参考资料的选家,并非马二发明独创,而是也有其他人在同样做。

  蘧公孙曾经救助过落难的太守王惠。王惠逃难前,留给蘧公孙一个枕箱,箱内有几本书。其中一本书名为《高青丘集诗话》,是个孤本好书。蘧公孙将此书印刷几百部,在作者高季迪名字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将书遍送亲戚朋友。由此,他借此书扬名,成为少年名士。

  以发行他人名著而成名的蘧公孙,与马二这样的选家,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依靠他人文章的谋利,蘧公孙实则是送书与人,他是借鸡生蛋为了出名,马二选文卖书则是为了谋生。

  马二受邀拜访蘧公孙。午餐时间到了,马二展示了自己的好胃口,他当下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的干干净净。饭后,马二的一番举业理论,使得蘧公孙甚为折服。与前面娄府二位公子交往的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相比较,难免使人感觉这位马二先生,也是位夸夸其谈,实为蹭饭的混混。

《儒林外史》马二先生主要事件概括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0 03:33

内容如下:

1、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他对匡超人说: “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

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 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2、马二先生批八股文章,“ 总是采取《语类》、《或问》上的精语” ,前者是黎靖德编的《朱子语类》, 后者是朱熹做的《四书或问》。 他总是跟在朱熹的后面亦步亦趋,不敢有所逾越。他著书就著《春秋》, 读史就读《纲鉴》, 他解释《诗经》, 只知道遵照官定的举业读本《永乐大全》。

他说:“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他赞叹风景,只知道引用《中庸》里的“ 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之类的现有句子,别无词汇。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 圣贤书把他的语言都限制得僵死了, 他哪里还有自己?他的大脑里塞满了圣贤的语录, 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儒林外史》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事件如下: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

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儒林外传是儒林外史吗
1个回答2024-01-18 15:28
不喊悉是。《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著,作者是枣袭明人吴承恩,它是明朝三大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而《儒林外传》是中国清朝著凳渗兄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散文集。两者关系并不靠近,同属中国文学经典佳作,但没有直接的联系。
儒林外史讲的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3:52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老棚闹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侍罩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
华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和侍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儒林外史其中一个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2-07 13:47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

华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说一个《儒林外史》中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9 07:26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儒林外史》?
1个回答2024-03-01 21:37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这本书共五十六回,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作者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批判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一方面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以此寄寓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7 07:47

儒林外史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是如下:

1、王冕,历史上真实存的,作者对人物进行了改编。他具有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质。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至痴狂,可惜人到花甲却连个秀才都没中。后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

3、范进,时年五十余岁,穷困不堪,腊月还穿单衣,冻得直哆嗦,周进因他想起自己当年的惨状,便将他录取为秀才,后又录为举人,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即严监生,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极为节俭,死前仍念叨着灯中的两茎灯草,严监生怕费油以致到死都难以合眼,直到赵氏挑去一根,他咽下最后一口气。

5、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6、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后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中了学是什么意思儒林外史
1个回答2024-03-01 14:29
被录取。
进:入,往里去:见.谒.谗。科举制度中,考入府、州、县学,做了生员,叫做“进学”,也叫做“中秀才”。
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