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事档案有声小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1个回答2024-02-01 11:22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课前导语”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
档案解密里面有说黄家驹的吗?
1个回答2024-01-22 23:00
没有 那个老梁故事会有
黄河两岸文案?
1个回答2024-02-24 21:28

 1. 让我们携手,保护母亲河,还她原貌,还她碧水蓝天。

  2. 珍爱生命之水,共建绿色家园。

  3. 水,生命之源,万物之灵,文明之摇篮。

  4. 河,滋润一片土地,哺养一方人民,孕育一种文明。

  5. 我们把河流敬为母亲。 保护母亲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因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6. 爱水节水护水,保护母亲河。

  7. 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

  8. 保护母亲河,关爱生前源

  9. 环境不保,何以为生,母亲不保, 何以为家

《黄河颂》教案+导学案
1个回答2024-03-06 00:02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让橘《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坦枣团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

  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积累词语“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

  2了解黄河历史、地理知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后有感情朗读诗歌。

  3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4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导学时间:

  二课时

   三导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体验法

   四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课前导学:

  1查字典,请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山diān(  )  pénɡpài(  )(  )  狂lán(  )

  pínɡ zhànɡ(  )(  )  bǔ(  )育  体 pò(  ) zī(  )长

  2查工具书,将下列词语意思写在课本上。

  颂  山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滋长

  3请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并记录在课本上。

  4放声朗读全文三次后,你认为岩清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课文?

  5用你体会到的语气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两次。

  课堂导学:

  一导入新课

  二欣赏《黄河颂》诗朗诵,看看与你课前预习感受的情感是否一致。

  三分小组练习朗读并选出本组朗读最佳者在全班朗诵。

  四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五最佳朗读者朗诵全诗,其他同学体会范读语气并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六概括诗歌大意

  七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 《黄河颂》的作者       作曲

  2. 《黄河大合唱》共有     个乐章,分别是

  3. 查找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2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堂导学:

  一复习导入:朗诵诗歌后复述诗歌大意。

  二合作探究: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做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怎样的图画?

  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女生齐读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三重点研讨:

  请结合黄河的地理特点和历史看看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请挑选一处试作分析。

  四明确主旨,感受激情:

  1男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2分组朗读全诗,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五师生总结全诗。

  课后练习:

  读课文,回答问题。

  1.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究竟指什么?

  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3 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加横线的“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这段文字的表面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洛英雄人物档案
1个回答2022-12-22 07:46
可不可以说出生年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案例分析
1个回答2024-01-23 22:28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黄河为啥叫黄河?原来它是黄的吗?
1个回答2024-03-15 14:35

黄海——黄海名称的由来与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的长期纷争、频繁地改朝换代密切相关。

到了清朝初期,黄海海域曾被称为“东大皮绝迟洋”,把现在的东海一带称为“南大洋”;清朝末期,在1908年以后出版的地图中均已使用今名。也就是说,黄海名称的正式使用也只是20世纪初期以后的事情。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宏枝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扩展资料

流域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四、湿度小、蒸发大;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六、无霜期短。

参考资料:中国网-黄海名称的燃李由来是什么?

黄河的神话故事关于黄河有哪
1个回答2024-03-20 07:49
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
一、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二、鲤鱼跳龙门: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美丽的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山北的鲤鱼们见大红鲤鱼尾巴被天火烧掉,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神仙道,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黄河大道东,黄河大道西是什么歌名?
1个回答2023-09-22 21:15
罗大佑《皇后大东道》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1个回答2024-01-23 06:33
  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