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皇帝有声小说在线收听

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匈人帝国曾经有多强大?
3个回答2022-11-15 22:17
历史上其实没有记载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可能他们只是匈奴人和其他人一起结合的后代吧,匈人帝国是因为他们血液里就有那种善战的精神,所以非常的强大。
古代的匈奴人有多强大,最后是谁收服了匈奴?
2个回答2023-05-16 06:20
匈奴人非常的强大,甚至曾经将刘邦围在了白登山上,给汉朝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最终经过了汉武帝很长时间的努力,才将匈奴击退。
秦始皇都没能打趴的匈奴,是怎么被汉武帝打败的?
1个回答2024-02-16 19:36

当时秦始皇不是打不败匈奴,而是选择不打,如果真的打的话,未必打不过匈奴。秦始皇与汉武帝生活的年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国力盛衰不同,所以做出的选择不同。

对于匈奴,秦始皇采取的政策是积极防御。《过秦论》中写道:“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也就是说,秦始慎则昌皇并不是被匈奴逼迫而选择设长城,因为前有“却匈奴七百余里”,所以是取得战略要地的情况下才修建了长城。在建立长城的同时,蒙恬还以长城为据点,多次主动出击匈奴进行防御。

我觉得秦始皇并不认为打下匈奴有什么用处。在秦始皇主动出击匈奴之前,不得不考虑如果战胜了会怎么样的问题。当时的情宽扒况是,其实战胜了也没多大的好处,徒增战争消耗而已。在秦始皇之前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中原政权就不断地在和周边的游牧民族相争衡,与匈奴作战中也基本上确立了合理的双方势力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对彼此都没有太大的好处。

秦始皇认为早在大禹分九州之时,就已经有了后世所谓的“华夷之辨”。尤其是在周朝建立之后,名义上归周天子管辖的范围才能算是“天下”,而匈奴活动于荒服之外,根本就不在“天盯唯下”的范围内。所以出击匈奴,成本太大;打胜了也守不住,还不如修建长城,以逸待劳。

汉武帝打匈奴的事件叫什么
1个回答2024-02-10 05:26
马邑之谋,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靠一个商人聂律想把匈奴引诱到马邑这个地方,在进行围歼,但是后来匈奴人发现前面静悄悄的,生疑心。于是抓了个汉朝士兵,一问知道了汉朝的阴谋。所以撤退了,从此汉匈断绝关系。
阏氏的匈奴皇后
1个回答2023-11-30 04:57

《匈奴列传》载“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并引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其可爱如胭脂也。”“《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阏氏”乃匈奴语妻之义是正确的。读音、意思都与蒙古语“Ezen(主人)、Ezegdai(主妇)”相符,文献中以“焉支....如汉皇后。”比喻,用意很明显,粗略的比喻不乏最真实表达,这符合传达传达信息的目的。“主妇”或“家庭主妇”,蒙古语为“Ezegdai”,这个词也可理解为“正室妻子”。

阏氏的匈奴皇后
1个回答2024-02-20 15:27

《匈奴列传》载“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并引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其可爱如胭脂也。”“《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阏氏”乃匈奴语妻之义是正确的。读音、意思都与蒙古语“Ezen(主人)、Ezegdai(主妇)”相符,文献中以“焉支....如汉皇后。”比喻,用意很明显,粗略的比喻不乏最真实表达,这符合传达传达信息的目的。“主妇”或“家庭主妇”,蒙古语为“Ezegdai”,这个词也可理解为“正室妻子”。

匈奴的皇后为什么叫阏氏?
1个回答2024-03-01 18:53
阏氏,音烟支,是汉时匈奴人妻或妾的称号。源于胭脂花,即红花。匈奴人以女人美丽可爱如胭脂,因而得名。匈奴人称妻、妾为阏氏,称母亲则为“母阏氏”。“大阏氏”可能是匈奴单于的正妻,但并非绝对。匈奴单于多妻妾,“颛渠阏氏”有正宫皇后含义,“大阏氏”为大皇后 希望对你有帮助
匈奴的皇后为什么叫阏氏?
1个回答2024-02-15 23:55

少数民族的称呼,各少数民族自己的语言差别较大,但翻译成汉语后,则差别不大。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的早期,少数民族的皇后多被译为阏氏,如匈奴,柔然,羌族等等。唐朝以后,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仰慕中原文化,大都采用中原称呼皇后,如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等。

匈奴的皇后为什么叫阏氏?
1个回答2024-02-17 17:15
阏氏,音烟支,是汉时匈奴人妻或妾的称号。源于胭脂花,即红花。匈奴人以女人美丽可爱如胭脂,因而得名。匈奴人称妻、妾为阏氏,称母亲则为“母阏氏”。“大阏氏”可能是匈奴单于的正妻,但并非绝对。匈奴单于多妻妾,“颛渠阏氏”有正宫皇后含义,“大阏氏”为大皇后
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