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 安魂曲 听后感
1个回答2024-03-05 10:45
关于Lacrimosa dies illa的感想。

落泪之日这个小节是莫扎特终笔的地方,在写完这一章后,莫扎特便带着他未完成的安魂曲与世长辞了。如果有人说,莫扎特一生生活拮据,之前的创作大多是靠着“天才”光环,出于养家糊口的目的而创作的曲目,那安魂曲可以算作一个例外。诚然,有传说故事流传下来,说在莫扎特已经病入膏肓之后,一位披着黑色斗篷,看不到面孔的的不速之客登门造访,请他创作一部安魂曲,更许诺将有不菲的报酬。然而当时的莫扎特却也意识到,自己可能以离大限不远,这个要求的出现无疑是命运的暗示。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有一种感觉,我目前的状态也在这样暗示,我的大限已经为期不远了。我的末日要在我的天才完全发挥出来之前降临。可生活是如此美好!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由天注定的命运,任何人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寿命长短……因此我要做完我的葬歌。我无权把未完成的安魂曲留在人间。”

于是带着一种对灵魂救赎的恳切的宗教式的祈祷,莫扎特开始创作这首为自己而谱的葬歌。在落泪之日这一小节中,这种情绪被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小节开始出现的是一种模仿送葬队伍缓慢行进的哀伤曲调,音阶上扬,节奏轻缓,似乎隐含着隐隐而压抑的抽泣之声。而后人声加入,女高声部的上行和浑厚的男低的下行,以及两次渐强的咏叹,在哀叹之余透出死亡的压抑,在悲痛之余有有一丝意念潜在这感性的伤痛里,仿佛是人的思索与忏悔。然而在这令人窒息的死亡之息之中,一句“Jesu”后,却出现了一段甜美的田园般的柔和曲段,仿佛是人们在沉痛的忏悔中,主的出现使他们终于看到了救赎的的希望。之后曲调又回到之前送葬队伍的脚步上来,此时与前段对比,音阶下行,似乎是忏悔之后的灵魂的洗礼一般。送葬的人们还沉浸在哀痛之中,而作者本身却已经看透了一切,走向了灵魂的救赎与重生。章节最后,一句渐强的“阿门”似乎预示着众神对这个净化过的灵魂的认可与接纳。整段曲子沉浸在一种压抑而收敛的哀痛情绪中,其间不断的对死亡的反思之感更增加了曲段的深度。

以上是我对落泪之日的理解。在写这段感想之前,我曾经听说鲍姆版的安魂曲对莫扎特的思想诠释的很好。于是我便把鲍姆的版本与卡拉扬的版本进行了对比。经过对比我发现,两个版本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就落泪之日这一小节讲,首先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卡拉扬版本的节奏要明显快于鲍姆版本,里面蕴含着卡拉扬式的激情。其次,鲍姆版本中的男低声部处理的很好,而且整体的人声部分浑然一体,悲伤而不突兀,有一种厚重感;然而卡拉扬的版本却过分突出了男高声部,是哀痛的受审变为了带有强烈愤怒力量的审判。

有一种观点的理解是,鲍姆的指挥是出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对神的宽恕的祈求;而卡拉扬的指挥则是从神性出发,强调对凡人之罪的惩罚。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我便可以理解为何人们对鲍姆版本的认同感更强了。第一,从作曲家莫扎特本人而言,他没有贝多芬那样强烈的感情,而是一个单纯而细腻的人,不可能生发出那样的愤怒之感;第二,安魂曲为莫扎特为自己而作的终曲,是一个将死之人对一生的反思,他不会把自己化身为神,否则就是一种亵渎。第三,从人性角度出发的演绎更能与大多数听众的内心形成共鸣。



最近写的作业,节选一部分放上来做参考吧,写的不容易希望你参考但别抄袭,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被老师看出来会死很惨……整曲有四五十分钟,过长,如果全分析都可以作学术报告了,建议你自己查查历史背景再写。
莫扎特 安魂曲 听后感
1个回答2024-03-16 09:58
  关于Lacrimosa dies illa的感想。
  落泪之日这个小节是莫扎特终笔的地方,在写完这一章后,莫扎特便带着他未完成的安魂曲与世长辞了。如果有人说,莫扎特一生生活拮据,之前的创作大多是靠着“天才”光环,出于养家糊口的目的而创作的曲目,那安魂曲可以算作一个例外。诚然,有传说故事流传下来,说在莫扎特已经病入膏肓之后,一位披着黑色斗篷,看不到面孔的的不速之客登门造访,请他创作一部安魂曲,更许诺将有不菲的报酬。然而当时的莫扎特却也意识到,自己可能以离大限不远,这个要求的出现无疑是命运的暗示。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有一种感觉,我目前的状态也在这样暗示,我的大限已经为期不远了。我的末日要在我的天才完全发挥出来之前降临。可生活是如此美好!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由天注定的命运,任何人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寿命长短……因此我要做完我的葬歌。我无权把未完成的安魂曲留在人间。”
  于是带着一种对灵魂救赎的恳切的宗教式的祈祷,莫扎特开始创作这首为自己而谱的葬歌。在落泪之日这一小节中,这种情绪被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小节开始出现的是一种模仿送葬队伍缓慢行进的哀伤曲调,音阶上扬,节奏轻缓,似乎隐含着隐隐而压抑的抽泣之声。而后人声加入,女高声部的上行和浑厚的男低的下行,以及两次渐强的咏叹,在哀叹之余透出死亡的压抑,在悲痛之余有有一丝意念潜在这感性的伤痛里,仿佛是人的思索与忏悔。然而在这令人窒息的死亡之息之中,一句“Jesu”后,却出现了一段甜美的田园般的柔和曲段,仿佛是人们在沉痛的忏悔中,主的出现使他们终于看到了救赎的的希望。之后曲调又回到之前送葬队伍的脚步上来,此时与前段对比,音阶下行,似乎是忏悔之后的灵魂的洗礼一般。送葬的人们还沉浸在哀痛之中,而作者本身却已经看透了一切,走向了灵魂的救赎与重生。章节最后,一句渐强的“阿门”似乎预示着众神对这个净化过的灵魂的认可与接纳。整段曲子沉浸在一种压抑而收敛的哀痛情绪中,其间不断的对死亡的反思之感更增加了曲段的深度。
  以上是我对落泪之日的理解。在写这段感想之前,我曾经听说鲍姆版的安魂曲对莫扎特的思想诠释的很好。于是我便把鲍姆的版本与卡拉扬的版本进行了对比。经过对比我发现,两个版本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就落泪之日这一小节讲,首先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卡拉扬版本的节奏要明显快于鲍姆版本,里面蕴含着卡拉扬式的激情。其次,鲍姆版本中的男低声部处理的很好,而且整体的人声部分浑然一体,悲伤而不突兀,有一种厚重感;然而卡拉扬的版本却过分突出了男高声部,是哀痛的受审变为了带有强烈愤怒力量的审判。
  有一种观点的理解是,鲍姆的指挥是出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对神的宽恕的祈求;而卡拉扬的指挥则是从神性出发,强调对凡人之罪的惩罚。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我便可以理解为何人们对鲍姆版本的认同感更强了。第一,从作曲家莫扎特本人而言,他没有贝多芬那样强烈的感情,而是一个单纯而细腻的人,不可能生发出那样的愤怒之感;第二,安魂曲为莫扎特为自己而作的终曲,是一个将死之人对一生的反思,他不会把自己化身为神,否则就是一种亵渎。第三,从人性角度出发的演绎更能与大多数听众的内心形成共鸣。

  最近写的作业,节选一部分放上来做参考吧,写的不容易希望你参考但别抄袭,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被老师看出来会死很惨……整曲有四五十分钟,过长,如果全分析都可以作学术报告了,建议你自己查查历史背景再写。
电影《莫扎特传》中,莫扎特死前指挥的歌剧叫什么?
1个回答2022-09-26 22:20
记得好像是安魂曲
莫扎特传中安魂曲
1个回答2022-07-09 05:11
不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是他的《唐璜》(唐·乔万尼)中的一段
莫扎特安魂曲Lacrimosa
1个回答2022-07-17 14:39
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Te decet hymnus, Deus, in Sion,
et tibi reddetur votum in Jerusalem_
Exaudi orationem meam,
ad te omnis caro veniet.
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i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莫扎特安魂曲哪个版本最好?
2个回答2023-01-21 08:45
《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维也纳音乐会》
曲目: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作品K.626]
指挥:乔治·索尔蒂爵士
合唱: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编号:DECCA 433 688-2 DH[1CD]
莫扎特是为谁写《安魂曲》?
1个回答2022-12-04 12:29
安东尼奥.萨利埃雷(Antonio
Salieri)。按照现在的说法,是萨利埃雷要莫扎特写得安魂曲,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作品。
安魂曲的作者除了莫扎特还有谁
2个回答2022-09-12 03:51
安魂曲有很多音乐家都创作过。早期,象拉索、帕莱斯特里纳、维多利亚等都写过安魂曲,但以莫扎特的K626号作品《安魂曲》最为著名
莫扎特的《安魂曲》有哪些特点?
1个回答2022-11-10 23:08

前两个乐章《进台经》和《慈悲经》完全是莫扎特自己完成的。以后的6个乐章莫扎特也已基本写成。在莫扎特病重期间,他的学生居斯迈尔也得到了莫扎特的口授,只要做些技术上的添补完成。

莫扎特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9:33
正式音乐史的文献上,没有这段故事的记载。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莫扎特的音乐的确被称为“含着微笑的眼泪”。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