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创作背景及歌曲情感

红河谷歌曲历史背景
1个回答2024-01-30 13:19
《侍正升红河谷》是一首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加拿大清物民歌,最初流传于沃尔斯里远征(老老Wolseley Expedition)时期(1870年)。有人推断这首民歌是本地被征服的原住民女子唱给凯旋东归的远征军士兵听的情歌,也有人认为民歌中的那位本地男士/女子,行吟踏歌想要挽留的姑娘/小伙,是想去安大略的工业城市发展,或是受不了西部的艰苦生活重回加拿大,说法不一而足。
河图最近创作的一首歌《空山》有什么故事背景或是背景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2-23 15:35
词作者的一次山中旅途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一直想记录下来,写了空山,有机会让这个想法实现,同时送给一位消失好久的朋友,移步微博。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3-07 00:27
时代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运用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民间因素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和演出的新音乐运动蓬勃兴起。新音乐运动是以聂耳和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运动,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歌曲介绍:



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创作过程:



1938年冬天,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队区的山沟坠马受伤,送往延安边区医院诊治,



1939年1月,冼星海去探望他并要求合作,光未然边把原来打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经过修订开会研究定下歌词。



于1939年3月36号开始只用6天脱稿。与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14年,冼星海在苏联又对其加工整理,还为此合唱加了一个序。







《黄河大合唱》分为几部分?各自的标题是什么?各部分是什么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部分---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部分---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混声 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28 08:35

一、黄河大合唱时代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 11 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 日根据地.途中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从3月26日听到诗稿后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成为一代经典。

二、知识拓展
《黄河大合唱》分为七部分,以下为各部分简介: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部分---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部分---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混声 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20 23:59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1938年11月,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创作特色

《黄河大合唱》借助了一个永流不息的黄河形象,把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之魂凝聚到这个作品中,黄河不息它就不息。黄河不沉默它就永远不会沉默。黄河因为有了这首作品,有了黄河精神的审美形态,《黄河大合唱》因为黄河,又有了长流不息的现实形态,这两者相得益彰。

节目特点:大型网络众筹节目《黄河大合唱》在编曲创意上,以《黄河大合唱》原作为基础,选取《黄河船夫曲》、《黄河颂》及《保卫黄河》三个乐章的精华部分,进行重新编曲、配乐,通过融入古琴、琵琶、阮、二胡、编钟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和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以及吉他、架子鼓、电子音乐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中华大地传唱了70余年的《黄河大合唱》,2015年9月1日起由10096名华人以3D虚拟的形式在全球网络唱响。

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2-20 22:10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黄河颂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1个回答2024-03-27 13:56

黄河颂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如下:

创作背景:

《黄河颂》写作背景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他一直从事文艺活动,代表作有《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屈原》等。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

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

黄河介绍: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长河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1-07 23:55

一九三四年,沈从文第一次回到十多年前离别的家乡湘西,这一经历直接导致了《湘行散记》的诞生;回到北平后续写完成了返乡前已经动笔的《边城》,“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 。这两部作品成为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的典范,代表了他成熟的风格和个性特征。
但是,这次返乡经历却使他真切意识到,《边城》的世界已经无法“对应”二十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湘西现实世界,他在凤凰老家给妻子的信里说:“这里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 虽然《边城》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写出,写成了“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却也以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他的悲哀和伤感;而且,使他“很难过的事”未能写出,这就为他以后对家乡的书写留下了延展的空间。
对这一点,他当时就产生了明确的想法,所以在《〈边城〉题记》里,预告似地说:“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长河》最初的酝酿,应该就在此一时期。作品却一直没有写出来。
抗战全面爆发后,南下途中,沈从文又一次返乡,在大哥沈云麓沅陵的新家“芸庐”住了几个月,直到一九三八年四月启程去昆明。这一特殊时期短暂的家乡生活,促生了散文集《湘西》和小说《长河》。
《长河》是到昆明两个多月后开始写的。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沈从文给还滞留在北平的妻子张兆和写信,告诉说:“我已寄望舒文章十页,下期航信还可寄十页。”这文章,指的就是《长河》。戴望舒时任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主编,《长河》从八月七日起在该副刊连载,至十一月十九日,共六十七次,未完。信里,沈从文向妻子谈起这部刚刚开头的作品,“我用的是辰河地方作故事背景,写橘园,以及附属于橘园生活的村民,如何活;如何活不下去,如何变;如何变成另外一种人。预备写六万字。” 隔了一天,三十日又写一信,一开头就说:“已夜十一点,我写了《长河》五个页子,写一个乡村秋天的种种。仿佛有各色的树叶落在桌上纸上,有秋天阳光射在纸上。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洪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正是在“现代”的雷声轰响中,带着对变动中的历史的悲哀,沈从文再次书写乡土,书写一个不同于《边城》的“现实”的湘西世界。
刚落笔的时候,《长河》只是一个中篇的构思,可是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篇幅容纳不了变动时代的历史含量,就打算写成多卷本的长篇。中间隔了一长段时间之后,到一九四二年四月,动手补充修改《长河》第一卷,在五月在给沈云麓的信里说,“《长河》已十三万字,不久可付印。”“《长河》有三十万字,用吕家坪作背景。”(“三十万字”指的是预计全部完成后的字数)“最近在改《长河》,一连两个礼拜,身心都如崩溃,但一想想,该作品将与一百万或更多读者对面,就不敢不谨慎其事了。” 到九月八日,又报告说,“上卷约十四万字,不久或可出版。”
事实是,桂林明日社正准备出版《长河》第一卷,没料到十四万字书稿被扣,经重庆、桂林两度审查,各有删削,却仍然不能出版。原因是,“从目下检审制度的原则来衡量它时,作品的忠实,便不免多触忌讳,转容易成为无益之业了。因此作品最先在香港发表,即被删节了一部分,致前后始终不一致。原先重写分章发表时,又有部分篇章不能刊载。到预备在桂林印行送审时,且被检查处认为思想不妥,全部扣留,幸得朋友为辗转交涉,径送重庆复审,重加删节,方能发还付印。” 这是一九四三年写的《题记》里面的话,“付印”仍然只是设想。一直到一九四五年一月,昆明文聚社终于出版了这部小说,因此前屡遭删节,出版时只剩十一万字。第六章《大帮船拢码头》的中间,竟印了一行“(被中央宣传部删去一大段)”的字样。《沈从文全集》即据文聚社单行本编入,另外增加了新发现的《〈长河〉自注》。
黄永玉在沈从文去世后曾经非常感慨地谈到《长河》:“写《长河》的时候,从文表叔是四十岁上下年纪吧!为什么浅尝辄止了呢?它该是《战争与和平》那么厚的一部东西的啊!照湘西人本份的看法,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书,可惜太短。”“写《长河》之后一定出了特别的事,令这位很难集中的人分了心,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真可惜。”

蓝色的多瑙河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1-28 07:19

1866年,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之约,根据卡尔·贝克的诗作《蓝色多瑙河》的意境写成了充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作品,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其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引子分为两个部分。乐曲开始,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如黎明时平静的多瑙河水微波荡漾,圆号吹出一个充满希望的音调,好似晨曦拨开了多瑙河上的薄雾,黎明到来。音乐生机盎然,安谧宁静。第二部分是序引的小高潮,这个由木管乐器演奏的活泼清新的动机,配以典型的圆舞曲律动,如河水拍岸,生机勃勃,使人振奋。
随后,是第一圆舞曲。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轻快的节奏、明朗的旋律如多瑙河水畅流不息,它歌唱着美丽的多瑙河,歌唱着洒遍春晖的奥地利人的故乡。第一段的主题素材来自引子的动机。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断奏,充满喜悦,活泼而轻快。
第二圆舞曲是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起伏、跳跃,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美好感受。中段的音乐婉转而柔美,小提琴奏着主题,竖琴用琶音伴随着,好像阿尔卑斯山麓的青年们在热烈、欢快的舞蹈间隙,窃窃私语,互诉衷曲。
第三圆舞曲是二部曲式。第一段饶有新意,典雅而高贵。反复以后,对比性的第二段曲调生动活泼,富于流动性和旋转性。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第一段由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弱奏出优美动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然后,在热闹的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欢腾、热烈的对比乐段使全曲达到高潮。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规模较大,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素材—一再现,最后全曲在疾风骤雨式的节日狂欢气氛中结束。
【作品简介】《蓝色的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是约翰·施特劳斯所作170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为振奋人心,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黄河颂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3-08 15:17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
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