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浪淘沙其七

浪淘沙(其七)
3个回答2023-01-16 21:00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震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弹回。
片刻之间便退回大海方向,它所卷起的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浪淘沙其七雨浪淘沙其一的那首有什么体会?
1个回答2023-12-17 01:25
浪淘沙其七雨浪淘沙其一的那首有大浪淘沙的体会。汇率大起大落,尤其是主要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本借贷活动。
《浪淘沙九首》 其七?
2个回答2023-01-26 21:47
《浪淘沙》其七 刘禹锡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诗意:
本篇写洛水桥边的春天景象。首先展现出春日和煦的阳光,一个“斜”字渲染出悠然闲逸的氛围,为全诗构定基调。第二句转笔桥下,青碧色的河水在悠悠地流淌,河底的细沙历历可见,突出河水的澄澈透明,“碧”、“琼”映照,澄澈中又透出洁净之感。这两句是静景描写,三、四句转笔写出动景。“无端”二字,突然荡出一笔,于静景中掀起波澜,春日天气瞬息万变,河边路上忽起狂风,将平静的河水激起浪花,一对鸳鸯从水中惊起,扑打着河水,水花飞舞似珠玉四溅。翻出另一种境界,也透现出春天的生命活力。全诗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写“桥边”、“陌上”,第二句和第四句写“碧流”、“浪花”,陆上水中,静景动态,交错构合,精密巧妙。
浪沙淘金,成语浪里淘金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1 20:31

沙里淘金 从砂子里淘出黄金。 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 [拼音] shā lǐ táo jīn [出处] 唐·德行禅师《四字经》:“沙里淘金。” [例句] 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搜集地震的资料,有如沙里淘金,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近义]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披沙拣金 [反义] 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易如反掌

朗诵李煜的浪淘沙配什么音乐比较好?
1个回答2022-08-26 22:42
黄河的波涛声
李煜的浪淘沙故事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6 08:12
  浪淘沙·怀旧 南唐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乌衣巷和浪淘沙怎么背?
4个回答2022-10-31 23:01
先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熟读,最后背下来,水到渠成。
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4 12:31
意思:八月,波涛呼啸而来,吼声像是从地下发出的。浪头高达数丈,撞击着两岸的山崖。顷刻间,浪涛便入海而去,在岸边卷起像雪堆一样的沙堆。
浪淘沙其七的霎时是诗中的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8-09 16:09
这句诗是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的诗句,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所以作者想表达的是当天钱塘江那种壮观的景色
浪淘沙刘禹锡其七的意思?
1个回答2023-12-08 11:53
一、解释: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二、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三、浪淘沙(其七) 原文:
中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